起源
畫像磚起源于戰國時期,盛行于兩漢,多在墓室中構成壁畫,有的則用在宮室建筑上。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后經火燒制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的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因此,它們不僅是美術作品,也是記錄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實物資料。
形制
畫像磚的形制有兩種,一為邊長 40cm 左右的方形,一為長 45cm 左右、寬 25cm 左右的長方形。分布地區主要是四川,偶見于河南等地。漢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建筑用磚,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是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許多漢畫像磚陸續在中原一帶出現,這些磚上繪有闕樓橋梁、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葩異卉等,內容珍奇,畫技古樸,成為研究我國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寶貴文物。若干年來,畫像磚一直為學界、藝界、藏界所珍視,許多碩儒名士收羅品題,殊為雅事,漢畫像拓片也成為一紙難求的“寶物”。
分類
根據出土情況,畫像磚可分為成都、新都區,和廣漢、德陽、彭縣、邛崍市、彭山縣、宜賓等地兩種類型。而不同的題材約近50余種,大體可分為五種內容:
一、反映漢代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如播種、收割、舂米、 釀酒、鹽井、桑園、采蓮、市井等為主題的畫像磚。這類畫像磚,內容最為豐富,頗具研究價值。如成都羊子山一號墓出土的“鹽井”畫像磚,細致地刻畫了[漢 代]井鹽生產的情況。畫面上鹽井,裝置著提取鹽鹵的滑車;鹽鹵正通過架設著的竹枧,緩緩地流向燒著火的鐵鍋中。是研究古代鹽業史最難得的實物資料。
二、表現墓主身份和經歷的,如車騎出巡圖、丸劍起舞圖等。畫像磚的墓主多為當地的豪強顯貴,如桓寬在《鹽鐵論·刺權》中所說:“貴人之家,云行于涂,轂擊于道……中山素女,撫流征于堂上,鳴鼓巴俞,作于堂下。婦女披羅紈,婢妾口希寧。子孫連車列騎,田獵出入,畢弋捷健”。這類畫傳磚所表現的內容,與文獻記載相符合。
三、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諸如以市集、雜技、講學授經、尊賢養老等為主題的畫像磚。張衡在《西京賦》中描寫當時的雜技表演場面:“臨迥望之廣場,陳角觚之妙戲。鳥獲扛鼎,都盧緣穜,銜狹燕濯,胸突鈷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繩上而相逢”。這些,在畫像磚上都可以找到印證。又如“講學授經圖”,生動地塑造了博士、都講和學生上課時的情景,[漢代]的教育,于此可得其梗概。
四、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諸如宴飲、庭院、庖廚、樂舞、百戲等畫像磚。這也從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漢代]建筑、民俗風情等的實際情況。
五、表現當時神話傳說和迷信思想的,諸如伏羲、女媧、日月、仙人六搏等。
發展概述
畫像磚的產生早于畫像石,戰國晚期至西漢中期是畫像磚藝術的濫觴期。最早的畫像磚幾乎都是戰國晚期各國都城宮殿上的建筑用磚,多為體量較大的空心磚和條形磚,主要用作宮殿的臺階和踏步,其中以秦都櫟陽和咸陽出土的畫像磚最為精美。戰國末,秦國最先開始了從木槨墓向磚室墓的演變,使用畫像空心磚來修建墓室。伴隨著秦軍統一六國的號角聲,畫像空心磚墓被秦人從關中帶到了關東地區。
西漢早期,這種畫像空心磚墓在今河南地區迅速發展,并在西漢中期影響到今晉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魯西等周邊地區。西漢晚期到東漢末是畫像磚藝術的繁榮期。從西漢晚期起,畫像磚墓開始擺脫了呆板的箱式結構,迅速向居室化發展,畫像磚也擺脫了空心磚的舊模式,向多形化發展。東漢時期,畫像磚藝術發展到巔峰,畫像磚墓的分布范圍擴大到西至甘青,東到海濱,南起云貴,北達大漠的廣闊區域,并形成了以今河南地區和四川、重慶地區為代表的兩大中心分布區,其中四川、重慶地區的畫像磚持續繁榮到蜀漢時期。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已經揚棄了圖案化的構圖,而以有完整畫面的方形、長方形、條形的實心磚作為主要載體。
其中,以四川成都平原一帶的畫像磚最具特色,磚的規格均為長方形,一般寬50、高40厘米左右,一磚一個畫面,圖像內容極具地方特點,整齊地按一定間距鑲嵌在磚室墓的墓室和甬道壁面上。魏晉至宋元時期是畫像磚藝術的衰落期,但南朝時期在以今南京為中心的長江流域畫像磚藝術又出現了一個小高峰期,南京地區發現的宏規巨的巨幅拼鑲畫像磚墓代表了這一時期畫像磚藝術的最高水平。隋唐以後,雖然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諸多地點都發現過畫像磚墓,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中心分布區域,畫像內容也日益趨于形式化和簡單化。元代以后,畫像磚作為一種民間美術藝術形式,淡化出了歷史舞臺。
題材種類
戰國遺址中曾發現過空心磚, 但用于墓室。《詩·陳風·防有鵲巢》中說“中唐有甓”,意思是說堂下通過中庭通往前門的路是用磚砌的。甓,即磚,用磚砌墻是比較晚的事了。一般建筑用磚, 是素面的。漢代燒磚,由于其火候高,磚質堅硬如鐵,常用作硯材,成為古玩。砌在墓室中的磚,多有畫像和文字,一向為收藏家所重視,秦漢磚更為珍貴,有所謂“秦磚漢瓦”之說。
磚刻文字,在證經補史和書法藝術上,有其不可低估的學術價值。畫像磚則是十分寶貴的藝術珍藏品,畫像磚有的是用雕刻 好的模型印制的,也有直接在磚上雕刻的,有的還加施色彩。至東漢和六朝時期,隨著厚葬之風和磚式墓的流行,獲得更大的發展,其形式也從秦漢的一磚一畫,發 展為六朝的大型磚印壁畫。
秦漢時期,多為模制磚,表現手法一般用大塊大面的浮雕,塊面圓厚、古樸簡練,粗放而富于動感,磚體堅硬,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這一時期,畫像磚用模制批量生產。畫像磚是古代
繪畫和雕刻藝術高度結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國雕刻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畫像磚盛產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廣大地區,尤以
河南和
四川兩省出土最多。
意義
畫像磚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是物質的,一塊塊刻有花紋畫像的
建筑用材,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墓葬裝飾,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習俗。西漢在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此時社會穩定,經濟富足,《史記·平準書》記載,“至今上(
武帝) 即位數歲,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 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同時,在思想領域,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以孝為仁之本的儒家思想受到統 治者的推崇和重視,連皇帝的謚號前面都要加上“孝”字,而“孝”的首要表現就是為親人奉行厚葬。在“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風愈演愈烈的趨勢中,畫像磚墓也 隨之大量涌現出來,這些畫像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隨葬品的代替、擴展或延伸。
再來看畫像磚中的畫像,把這些畫像同先秦青銅器上的圖案相比較,我們會有不同的感受。雖然它們都使我感嘆,但是青銅 器上的圖案給我的感受更多的是震撼和恐懼,而漢代畫像磚中的圖案給我的感受更多的是驚贊和舒適。來自不同的時空的工匠把他們對時代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思索凝 聚在手中的工具中,使他們創作出來的圖案畫像擁有鮮明的時代感。先秦銅器上的圖像神秘、恐怖,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天和天命的敬畏。漢代畫像磚上的畫像則充滿 人間的生活趣味,即使是“西王母”“東王公”這樣的大神,也脫離了《山海經》中“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的形象,而以人的形象出現,道貌威嚴,很難說 他們是人化的神還是神化的人。這種不同說明了漢代在脫離了先秦的神秘主義之后,抑天尚土的人本主義思想逐漸盛行。這種思想使人們在生前更加重視人的作用, 死后也極力對人生進行仿效和再現。這種思想促進了厚葬之風的盛行,促進了漢代畫像磚墓和畫像磚藝術的發展。
畫像類
1 歷史傳說:如河南“
泗水撈鼎”畫像磚,講的是
秦王泗水取鼎的故事。
2 辟邪祥瑞:如北朝瑞獅畫像磚,獅子形象是我國常見的藝術造型題材,被視為辟邪吉祥的“
瑞獸”,其他祥瑞畫像常見有龍、鳳、
朱雀等。
3 神話題材:如漢代的西王母、羽人畫像磚。
4 現實題材:如漢代弋射漁獵畫像磚。
文字類
以紀年、吉文、名號磚為主。文字有篆、隸、楷等多種形式。
花紋類
分為植物類、云紋類、火焰類、寶相花紋、幾何紋等。畫像磚中出現紋飾非常豐富,多種紋樣常配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總之,畫像磚是研究中國文化藝術、生產科技、民俗風情等重要的
文物資料,極具研究價值,是中國重要的文化藝術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