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還沒有標準尺寸概念,制做出的彩陶器,不可能出現同一規格;同一造型、同一圖案。先民們制作陶器時,采用 敷泥脫胎法,泥條盤筑法,堆塑手捏法,使用原始慢輪修整,制造出的陶器不可能十分規整,有輕微的變形,表面有凹凸感。當時工藝水平有限,生產的陶器內接口 處多為粗糙,瓶口不十分圓潤規整,兩邊的瓶耳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大小不一。
彩繪
彩陶所繪紋飾是當時各氏族或部落特定的氏族標志。如西安半坡彩陶主要繪人面紋、魚紋、變形鳥紋;馬家窯彩陶主要繪旋渦紋、神人紋、網絡紋;辛店彩陶主要繪雙鉤紋,太陽紋、鹿文、鳥紋;大汶口彩陶主要繪八角紋、變形花卉紋。
制陶方法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作方法大致可分為手制、模制和輪制。從早期的手制經慢輪修整,發展到快輪制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換句話說,最早制陶是沒有陶輪的,大約在距今7000年后才產生了慢輪,在距今5000年前后黃河下游的
龍山文化才發明并使用了快輪。
手制又可分為捏塑法、泥片貼筑法、泥條筑成法。捏塑法僅限于少量小型器物,以及器物上的附件,如耳、足與貼附在器物上成為附加堆紋的手捏泥條等。泥片貼筑法主要流行于我國
南方地區,泥條筑成法是包括甘肅在內的
黃河流域的主要制陶方法。
模制法即以模具為依托的陶器成型方法。它的初級階段是模具敷泥法,我國最早的彩陶即大地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就是以這種方法制成的。而
成熟階段的模制法則盛行于黃河中游的廟底溝、龍LLJ文化。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在模具上敷泥,后者卻是在模具上壘筑泥條。
輪制法是用快速旋轉的陶輪拉坯成型的工藝。據李文杰先生觀察,只有轉速達到每分鐘90周以上,坯體才能迅速成型,低于這個速度,轉輪只能用以修整坯體的工藝。可見慢輪雖已用于制陶,但因無法使陶器成型,因而只可作為輔助手段修整坯體,所以不能歸人輪制法。
根據研究成果,甘肅彩陶的成型方法主要為模具敷泥法和泥條筑成法。
大地灣一期的陶片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即陶片分層。主要分為內外表層和
內胎層,而內胎層又可分成兩層或三層,從陶片剖面就可清晰地見到各層的縱向貫通紋理。
彩陶缽形器內外表層均為紅色泥質陶,內胎層為灰黑色,夾有較均勻的細砂粒。陶片斷茬處可見分層脫落現象。由此初步判斷,陶坯是由不同的泥料分層敷貼制作的。為什么可以認定是模制?
有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根據制陶工藝的常識,泥條筑成法制成的陶胎胎壁較厚,而一期陶胎較薄,一般厚為0.3厘米;
其二,一期器型種類簡單,而且許多陶器大小尺寸相同,進一步證明模制的可能;
其三,也是最確鑿的證據,因為發現了制作器物的內模和制作
壺口的外模,均為經燒制的實心泥質模具。由此我們確認最早的彩陶成型是模具敷泥法,即主要以內模為依托,直接將泥料擠壓成泥片,一層又一層地敷貼到模具上。
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先將內模置放在木質墊板或平整的石板上,模具表面撒上一層細干土,以便制成后的陶胎與模具分 離。敷泥時將模具放置在墊板上,大頭朝下,以便操作。直筒罐、深腹罐等,因其內模器壁呈陡坡狀,敷泥應自下而上,否則如果自上而下地敷,胎心則易下墜或斷 裂。缽的內模器壁呈緩坡狀,既可從中央開始自上而下去敷,亦可從邊緣開始,自下而上去完成。敷泥最關鍵的第一個步驟是敷第一層胎心泥,以擠壓的方法用手使 勁擠壓泥料,使其牢固地貼附在模具上不致脫落,然后再一層層地繼續往上敷泥。分層所敷的泥片要有一定的疊壓關系,相互間的黏貼面要參差不齊,這樣才能將先 后所敷的泥片牢固地黏結在一起。
陶胎成型后脫模,然后在陶胎的內外表用手涂抹一層泥質陶土。在一些陶器內壁發現有自下而上的
手指抹痕,正說明表層是抹泥而成的。抹泥時雙手分放在器物內外,用力提拉擠壓,既排除了泥層間接茬處形成的氣泡,又可消除、抹平器壁的縫隙,從而使陶胎的結構進一步緊密結合,器表也因此而變得光滑平整。
彩陶中的三足器,足是用拼接安裝的方法完成的。足用手捏制而成,待
水分蒸發略變干硬時才便于操作。將預先做成的足插入器底鉆好的孔洞中,再分別在內底與外底貼上泥條,將接縫擠實壓平,再以泥漿抹光。
經對大地灣一期的陶器研究可以看出,此時的制陶者不僅利用器身的內模,而且還利用壺領部(口沿)的外模,并且熟知泥 質泥料與夾砂泥料的不同性能,在同一器物上間隔交替使用兩種泥料。這些事實表明,人們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經驗,說明這種模具敷泥法并非最原始的制陶方法。 對于其來源目前尚不大清楚,有待繼續研究解決。
但由于模具敷泥法制作工序繁復,加之坯體的形狀、大小都要受到模具的限制,因而難以制作大型器物。且制成的器物形制 單調、生產效率低下,燒制過程中又往往產生開裂及分層剝落現象,造成許多廢品、殘次品,因而極大地制約了陶器的進一步發展。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帶來了 對陶器的大量需求,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中制陶工藝逐步發展,以致這種較為落后的制陶方法被隨之而來的新工藝——泥條筑成法取而代之。
泥條筑成法是一種典型而成熟的手制成型方法,在新石器時代是使用最為廣泛、時間最為長久的陶坯成型技術。這種方法是先將泥料搓成泥條,再用泥條筑成坯體。在甘肅境內,從距今約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直至
青銅時代,始終以泥條筑成法為制陶的主要方法。也就是說,甘肅彩陶除大地灣文化之外,基本都使用這種制作技術。
應當指出的是,在仰韶文化早期,上述兩類方法共同使用。圜底的缽、盆多為彩陶,仍然采用模具敷泥法。它們的陶片仍是 分層的,因此證明與大地灣一期制作方法相同。不同之處則在于此時各層陶質一樣,均為細泥陶,各層之間結合得更為緊密牢固。大量使用的平底器、尖底器,則改 用泥條筑成法。在平底器內,有時留有泥條之間的接縫,在尖底瓶內底,可見一圈圈盤旋的泥條痕。到了仰韶中期,圜底器基本消失,泥條筑成法最終完全替代了模 具敷貼法。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泥條筑成法又分為盤筑、圈筑兩種方法。盤筑是將泥條一根接一根地連接起來,呈螺旋式筑起坯體;圈筑是把泥條
每根首尾相接,做成泥圈,再用泥圈摞壘成坯體,因而胎壁內側往往留有泥條的縫隙。兩種方法中以盤筑法多見,馬廠期彩陶有時也使用圈筑法。
具體操作時有倒筑和正筑兩種手段。倒筑是從上部往下部制作坯體,先筑器壁后筑器底,用于尖底瓶等;正筑法是先制作器 底后筑器壁,用于平底器。器底是事先制作成的泥餅,再從器底外側邊緣用泥條筑成器壁,俗稱“天包地”。有時將器底制成淺盤狀,從內側接續器腹,俗稱“地包 天”。這種制作是在一個固定的工作臺上來完成的,泥條一根接一根,根據需要不斷續加或壘筑添摞。器壁各部位的變化,依靠捏泥條的手指控制并改變造型。手指 向內或朝外就能擴大或縮小器物的直徑。向內傾斜,器壁直徑逐漸增大形成腹部;向外傾斜,器壁直徑逐步縮小形成肩部;與工作臺垂直,器壁直徑不變,形成直腹 或頸部。因為器壁的薄厚取決于泥條的粗細與手捏的力度大小,所以,在泥條筑成坯體的整個過程中,手的操作技巧起著決定性作用。彩陶是造型美與
裝飾美結 合的統一體,造型的完美和諧全憑工匠高超的技藝。造型美是指器物的外輪廓線美、形象美,其首要條件是各部位間的比例協調。底徑、腹徑與口徑的比例,腹徑與 通高、器身高與領(或口沿)高的比例等。下腹部的傾斜度不同,器物的造型就不同,如仰韶中期的曲腹盆,傾斜—度較大呈曲腹;馬家窯類型的平底瓶,傾斜度小 因而呈長直腹;半山類型的彩陶甕,傾斜度大呈圓鼓腹。不同的造型競顯出不同的優美
曲線,以及和諧統一的藝術風格。
陶坯制成后,需進行適當的修整,這樣可使器物各部位規整而美觀,口沿及外表變得光滑,造型也更加勻稱。修整時用類似 骨匕的片狀物,刮削掉多余的泥料;還可用陶墊等塊狀物墊在內壁,用以調整器物的曲線;或用手增補泥料,進行加工,使陶胎達到最佳形態。造型完成之后,要對 陶胎進行拍打滾壓,才能使泥條相互黏合得更加緊密牢固。
在 仰韶文化中,出現了慢輪修整技術,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輪旋的痕跡。大地灣、王家陰洼等遺址出土的陶罐、葫蘆瓶,底部出現修整時產生的正心渦紋,都足以證明 慢輪的存在。正心渦紋是將坯體倒扣在陶輪上,用工具從中央往邊緣修整器底時逐漸移動而產生的紋理,它不同于快輪制陶分割器底時所產生的偏心渦紋。雖然至今 尚未發現陶輪,但在大地灣卻發現了從仰韶早期到晚期成系列的制陶轉盤。轉盤為夾砂陶,既厚且重,直徑大多30余厘米。早期轉盤中部隆起為一平整的工作臺 面,晚期轉盤則在盤中央倒扣一陶盆。仰韶晚期的一套器物,出土時就正好表現了制作中的情形:陶盆倒扣在轉盤上,轉盤中間有一圈凸起的圓形泥棱,正好將盆固 定于轉盤之內。操作時轉盤置放于陶輪之上,直徑15厘米的陶盆底部則成為盤筑陶坯的工作臺面。有的轉盤內部還刻有許多以正中為圓心的同心圓,借此可將陶器 圓形口腹部及底部制作得更為規整。有的轉盤邊緣部位有多個小孔,以便排出盤內制陶時流出的過多泥漿。這套制陶工具及其細部精巧的構想,充分體現了我們的祖 先有著聰明的才智與豐富的創造力。
秦安、甘谷一帶有些村民至今仍然使用慢輪。一般先挖一個地坑,坑內埋設轉軸,陶輪用草泥制成,置放時與坑口
齊平。制作時用腳蹬踩陶輪,使輪轉動。因無其他動力,陶輪只能慢速旋轉,陶輪中部再加置一泥質工作臺。從這種設備及工作場景中,我們似乎可以捕捉到幾千年前先民們制陶的信息。
彩陶的繁榮與制陶工藝水平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快輪興起后,彩陶迅速衰落。經研究發現:凡具有彩陶制作傳統的古代文化,其制陶工藝必然停留在
手工制作階段,掌握和使用了快輪制陶術后,彩陶工藝便很快隨之消亡。甘肅彩陶直至辛店、沙井文化,仍然使用泥條筑成法制作。
新疆彩陶結束得更晚,是因為至漢代才傳人了快輪制陶。我國
西北地區,彩陶生產之所以到了青銅時代依然十分發達,其重要緣故就是未能掌握快輪制陶的方法,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甘肅彩陶豐富多彩、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