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本身是一個具有損傷性的過程,文物出土對于文物本身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時刻,這一點主要指的是環境的突變帶來的問題。文物在采集過程中,如何 克服這個突變,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我們在采集中應盡可能防止溫度和濕度的大幅度變化,盡可能保持文物出土時的含水率。在露天發掘文物,還要考慮風沙、雨 水及陽光的影響,臨時搭建考古現場大棚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在環境突變的問題可以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我們才能隨著考古發掘的需要進行文物采集。文物 采集的—般步驟是:
(一)記錄
記錄要隨時進行,這個過程應該貫穿考古現場保護的始終,不僅包括對文物進行所有的操作程序和步驟的文字記錄和照相、錄像等音像資料。還包括每天的工作日 記,檔案記錄是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第一手資料,記錄和保存好檔案,能為后人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借鑒和幫助。
(二)采樣
所采集樣品包括環境樣品和文物樣品。環境樣品是指從考古現場環境中的土質,水質,墓室內氣體等獲得的樣品。文物樣品是指從文物上采集的顏色,漆片,紡織 品,金屬飾品,糧食顆粒,器物中的殘留物等樣品。對獲得的樣品進行科學的分析檢測,是考古和實驗室保護研究的重要依據。
采樣的基本原則是:
1、所取樣品能夠盡量滿足研究的需要。
2、要明確樣品的層位以及共存的遺物。
3、盡量選擇殘器或破損器物不被注意的部位采樣,不要對器物紋飾和重要部位造成損傷。
4、科學保管樣品,避免外界因素干擾,使之失去科學研究價值。
(三)搬拿
地下文物經過多年的地下埋藏和不斷的土壤腐蝕過程,文物本身發生很多的變化,不再是入藏時那樣的結實,雖然看起來很完好,其實卻很脆弱。所以搬拿時應遵守以下規則:
1、必須戴上手套,目的是保護文物不受污染。
2、拿文物時要小心謹慎,輕而穩。
3、小件器物應該雙手捧著,大件器物應該一只手托底,另一只手扶持,或者雙手捧著器物的中下部分,不要提它的口沿和耳部。
4、紡織品和纖維制品不要折疊,應放在一個托板上搬拿。
(四)提取
“提取” 是指將文物從土里剝離出來的過程,它是文物出土后的第一次移動,提取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以后的保護修復工作,所以,它是考古發掘現場保護技術的重要環節。
無論采取何種方法提取文物,首先必須考慮提取是否會對文物造成損害或影響。其次必須了解所提取文物的強度。在一般情況下,最好能采取一些措施,對文物進行必要的補強處理,盡可能地保證文物的安全。此外,整個提取過程要做好記錄工作。
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整體提取一般有箱取法、插板法和托網法。
使用的插板示意
箱取法:箱取法又稱“套箱法”,是在考古發掘現場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是指在將需要提取的遺存同周圍的土分割開來,然后套上木箱,再將底部掏空,使遺存剝離出來的方法。
提取方法可分為背襯法和整體提取法。背襯法主要用于大的片狀的文物提取。例如壁畫的揭取。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
以提取人骨架為例:
第一步:將人骨架上及墓穴內的填土剔除干凈,將手指、足趾等易于移動的小骨骼以及小件隨葬品用502膠點滴少許以固定。
第二步:沿骨架四周開一道寬深約20—30厘米的溝,內邊土壁切齊,套上大小適當的木箱框,在骨架上墊一層薄麻紙或鋪撒一層細砂土,便于以后清除。然后以潮濕細土填回箱內并稍加壓實,加上蓋板用螺絲固定住。
第三步:沿木框底邊向內平掏,去掉泥土后插入底板。底板由若干寬20厘米左右的板條組成;長度略大于箱寬。操作時先掏空兩端,插入底板,用磚墊實以防箱內 泥土漏出。再依次將底部的泥土掏空,插板。全部掏好底板插滿后,用繩或鐵絲將各底板與箱體絞緊;絞棍設在兩側,以便拆卸。
插板法:又稱托板法,是指在需要提取的遺存下插入薄板,而將欲提取的遺存放置于板上整體取出,以便回到室內作進一步的清理。插板法通常用于體積較小、重量 較輕的遺存,另外當遺存是安置在磚石等堅硬的基礎之上,不能采用箱取法時也可以考慮使用插板托取的方式。目前插板法應用最廣的就是墓葬中隨葬簡牘或其它成 組物品的清理。過去使用的插板多是木質的三合板或五合板,現在薄板的材質很多,其中具有一定硬度和韌性的金屬板或塑料(樹脂)板,都可以作為插板來使用。 為了便于插入土中,最好將插板的前端制成比較鋒利的刃狀。
托網法:所謂托網法,是插板法的一種變化方式。需要完整起取的遺存,并不是在一個平面上,之下還會有遺存,不宜使用插板的方法,于是在工作實踐中就逐漸摸 索出“托網法”。 托網法的工作方法是在需要起取的遺存下面,用細鐵絲按照遺存的實際形狀逐一插入,最后將這些鐵絲編結在外圍的粗鐵絲上形成網狀,則可以托起需要起取的遺 存。托網法的好處在于可以利用較小的縫隙插入承托物,由于鐵絲具有良好的韌性,可以隨形而曲,這樣就可以盡量避免對下面或周邊的遺存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