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名煜,字重光,是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作為帝王,他很少為治理國家花費心血,相反,卻常常為筆、墨、紙、硯之類的文房用具大勞其神。“澄心堂紙”就是他和紙工們的杰作。
五代、南北宋三百多年,造紙業繼續開拓發展,其中以南唐徽州地區(今安徽歙縣一帶)所產宣紙最負盛名。這里造紙都是手工操作,其制法是在寒冬水中浸泡楮樹皮原料,尤其是需敲冰水揚簾、瀝撈紙張,最后烘干而成。紙的長度可達50尺,從頭到尾勻薄如一。李后主特別偏愛這種紙,命池州監造,并將所造紙張運往金陵(今南京)宮中,貯藏在他經常批閱奏章的場所——澄心堂,供宮中長期御用,這種紙即被稱為“澄心堂紙”。
李煜還不惜重金選調國內高手,云集京城,開設紙坊。后來,他干脆將澄心堂大殿騰出來造紙。每天,他都要到殿內觀賞造紙過程。有時索性脫掉黃袍,系上紙工穿的圍裙,同他們一起撈紙、焙紙。每制成一批宣紙,他都親自試寫,反復琢磨,以求改進,直到滿意為止。經過幾年的時間,造出的澄心堂紙更加潔白細膩。這是宣紙中的珍品,除了李煜自己享用,偶爾也恩賜給有功的大臣,以示獎賞。
李煜在宮中還制作了一種會府(國庫)紙,細薄光潤,多用于發榜公布考試錄取者名單。每當擇取士人完畢,即將發榜,李煜總要給會府紙一張,約長兩丈,書寫合格舉子的姓名于上。每次放榜,紙匠們便相互慶賀,因為放榜也等于替他們的產品做宣傳廣告。
在造紙業上堪與李煜比肩的是清帝乾隆。他是一位政治家,但于賦詩填詞,無所不能,琴棋書畫,無所不窺。他一生與文具相依相伴,對書寫所用的優質名紙十分喜愛,由此也促發了他對造紙的重視。
乾隆在他祖父康熙皇帝建于北京的宮廷紙廠的基礎上,加大了生產規模。他下令向全國各地征調造紙工匠充實宮廷紙廠,還要求地方進貢的紙張也按官紙規格制造,使全國的造紙業達到了鼎盛期。
宮廷紙廠除了生產內府日常文書辦公用紙外,風雅好古的乾隆皇帝主要讓他們生產自己所喜愛的各種古代名紙。宮中有少量澄心堂紙藏品,他舍不得用,便命宮廷紙廠仿制,造出了“光滑如春水,纖維細密若蠶繭”的“乾隆年仿澄心堂紙”。
金粟山藏經紙是宋代名紙,金粟山在浙江省海鹽縣西南,山下有一座古寺即金粟寺。這座古剎千百年來默默無聞,不想因寺內貯存藏經紙而名震天下。這種紙屬硬黃繭紙,兩面皆涂蠟,呈鮮黃色,光澤細潤,歷久不蠹。由于不法之徒不斷前來偷盜,寺內所存殆盡。其中也有一些流傳到清廷內府。乾隆喜用此紙抄寫詩文,并用它印制《波羅密多心經》,有些大內珍藏的書畫,也用這種紙裝潢和作引首,久而久之,宋紙漸少,于是乾隆命工匠仿造。他親臨工場督制,還命大臣搜集有關制紙文獻,供他閱讀。從制料、抄紙到加工染黃、上蠟,均不惜工本,因此所制之紙,異常精美,每幅紙角都鈐蓋“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經紙”朱紅印記。
宣德宮箋與宣德爐、宣德瓷齊名。這種紙制于明代宣德年間,有本色紙、五色粉箋、金花五色箋、五色大簾紙和瓷青紙等品種。乾隆皇帝也命宮廷紙廠仿制明宣德宮箋,制成了金云龍紋箋、灑金銀五色蠟箋等多個品種。
由于乾隆時期造紙技術的精湛高超,在當時已引起西方國家的關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7年),八十一歲高齡的美國學者富蘭克林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請求得到清廷批準參觀宮廷紙廠,學習造紙技術,并當場繪制圖片,回國后寫了一篇考察報告,呈交費城科學協會,建議向中國學習先進的造紙技藝。這篇文章后來還被轉載在美國著名紙史專家亨特博士所著《古代造紙工藝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