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宮廷使用紫檀始于唐代
一寸紫檀一寸金
紫檀這種良材,很早就為人們所認識。中國古代最早關于“檀”的記載,始見于《詩經·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明人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論》中記述紫檀這種木材:“紫檀木出交趾、廣西、湖廣,性堅好,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紋,新者以水濕浸之,色能染物,作冠子最妙。”紫檀木主要產自熱帶地區,在中國生長不多,由于這種木材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成材大料極難得到,且木質堅硬,致密,適于雕刻各種精美的花紋,紋理纖細浮動,變化無窮,尤其是它的色調深沉,顯得穩重大方而美觀,故被視為木中極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說法。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部分小葉紫檀的首飾,除了以兒孫福為代表的三大名檀外,多為民間古老的制作粗造小葉紫檀家具而販制,大部分為假冒小葉紫檀商品,這點尤其要注意。
紫檀在唐代詩書畫樂中的出現
“紫檀”名稱雖然早就見諸晉代文獻,但有關以紫檀木打造器物的記載卻是始于唐代。全唐詩卷四孟浩然《涼州詞》詩云:“混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胡地迢迢三萬里,哪堪馬上送明君。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另外《全唐詩》卷十五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賦》:“紅燈初上月輪高,照見堂前萬朵桃。觱篥調清銀象管,琵琶聲亮紫檀槽。”又《全唐詩》卷二十王仁裕《荊南席上詠胡琴妓二首》:“紅妝齊抱紫檀槽,一抹朱弦四十條。”
而據史料可查,在中國古代宮廷中最早使用紫檀,也是在唐代這一時期。
武則天打造紫檀棺材葬鸚鵡
在明代文人李栩所著的《戒庵老人漫筆》里,記載了一則唐代女皇武則天為其寵禽打造紫檀棺材的典故:“唐武后畜一白鸚鵡,名雪衣,性靈慧,能誦心經一卷。后愛之,貯以金籠,不離左右。一日戲曰:‘能作偶求脫,當放出籠’。雪衣若喜躍狀,須臾朗吟曰:‘憔悴秋翎以禿衿,別來隴樹歲時深。開籠若放雪衣女,常念南無觀世音’。后喜,即為啟籠。居數日,立化于玉球紐上,后悲慟,以紫檀作棺,葬于后苑。”
元代宮廷紫檀使用考
元代海外貿易的舶來品
唐代以后,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手工業技術水平較之以前也有了進一步提高,以后迭經發展,到了元代,我國手工業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朝的貴族、官吏多經營海外貿易。在對海外貿易的過程中,來自殊方異域的特產源源不斷地流入國內,許多舶來品甚至進入了元朝宮廷,除了犀角、象牙、珍珠、寶石、香料等所謂的專供皇室貴族、權門豪強消費的奢侈品——“細貨”外,也有一部分是手工業產品所需的珍貴原料,這其中不能不談到元世祖近臣亦黑迷失及其進獻給元代宮廷的珍貴木材“紫檀木”。
元代宮廷內的紫檀器用
元代皇宮中不僅有以紫檀木為構架棟材建造的“紫檀殿”,元代禁宮大內的一些家具器用陳設等也都采用紫檀木制成。元代立國之初,國力強盛,四海來朝,八方入貢,來自殊方異域的奇珍異寶源源不斷地流入元代宮廷以內。元代紫檀的使用,較之元以前唐代宮廷里的“紫檀軸”、唐武后為寵禽鸚鵡打造的紫檀小棺等范圍更廣,涵蓋面包括紫檀寶座、紫檀畫軸以及雕飾紫檀福海龍紋的鹵薄儀仗等。
元代宮廷內紫檀器用家具的記載見于元末文人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一書,該書記載元朝大內延春閣的寢殿之內,就設有紫檀御榻。“寢殿楠木御榻,東夾紫檀御榻。”《南村輟耕錄》里所記的延春閣寢殿內的“紫檀御榻”,是中國古代文獻中首次明確出現以紫檀木制成坐具的記載。
形態特征
喬木,高15-25米,胸徑達40厘米;樹皮灰色。羽狀復葉長15-30厘米;托葉早落;小葉3-5對,卵形,長6-11厘米,寬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無毛,葉脈纖細。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多花,被褐色短柔毛;花梗長7-10毫米,頂端有2枚線形,易脫落的小苞片;花萼鐘狀,微彎,長約5毫米,萼齒闊三角形,長約1毫米,先端圓,被褐色絲毛;花冠黃色,花瓣有長柄,邊緣皺波狀,旗瓣寬10-13毫米;雄蕊10,單體,最后分為5+5的二體;子房具短柄,密被柔毛。
莢果圓形,扁平,偏斜,寬約5厘米,對種子部分略被毛且有網紋,周圍具寬翅,翅寬可達2厘米,有種子1-2粒。花期春季。
產地生境
主要分布在中國臺灣、廣東和云南(南部)。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也有分布。
生于坡地疏林中或栽培于庭園。紫檀樹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不苛求,多石礫的土壤、濱海沙土,甚至含有一定鹽分的土壤也能生長良好。其根系發達,具根瘤;能固氮;喜強光,生長快,再生力強。
植物文化
由于紫檀十分罕有,在古代只有王室成員才配擁有,故有“帝王之木”的美譽,亦是世界上最貴重的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