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9-04-01瀏覽量:16714
《民本思想》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民本思想是中國一直以來都堅持的治國思想,這種思想是怎么產生的,在儒家思想里是怎么表現的,學生大多是不怎么了解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民本思想的具體表現。
2、情感目標:理解和認同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課程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文字材料:選自《孟子》《管子》《荀子》等資料。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課程導入
以民為本是一個由來已久、在各國比較流行的治國理念,古往今來很多政治家們都曾提出過類似的說法。比如:
《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三略》:“英雄者,國之干,庶民者,國之本。”
毛澤東: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
英國諺語:人民的聲音就是神的聲音。
二、講授新課
(一) 富民思想
哀公問于有若曰:“ 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解釋這段話的意思。徹:十抽其一的收稅方式。
《荀子》(《尉繚子》文王問于呂望):“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
這段話很鮮明地表達出一個意思:民眾富足的國家,才是真的富足。這就是儒家民本思想里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富民思想。
其實舉目去看,這世界上現在的發達國家們,大多是符合這一思路的,他們總是公民都比較富裕,社會福利比較好,而政府總是比較困難,常常捉襟見肘。
我們的國家還不是發達國家,夠不上那樣的標準,這是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最終,使百姓足,一定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先富后教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先讓百姓富起來,能吃飽了,能穿暖了,解決了溫飽問題,然后再去教育他們,這是孔子的先富后教的思想。
不只是孔子有這樣的理念,很多人都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因為這比較符合人性,比較有可行性,比較科學。
《管子?治國》:“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其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
《孟子》:“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要求學生翻譯這兩段話,然后總體介紹這兩段話的意思,最終得出與孔子相同的結論:
物質是精神的基礎——所以在要求民眾講道德文明之前,要先解決他們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當然,這是對普通人的要求,君子對自己應當有更高的標準: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安貧樂道、從吾所好,等等。
三、課堂提問
將提問自然的融入課堂講授當中。比如提問:你聽過哪些表現民本思想的名言警句?什么叫徹?你同意富而后教的觀點嗎?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學習儒家的治國理念——以民為本:富民思想和先富后教。
這兩種觀點其實核心是一致的,不論是法家的觀點,還是講究德治的儒家的圣賢們,都承認,物質是精神的基礎。
要想讓一個君子過著貧困的朝不保夕的生活還能堅持原則,這是可能做到的,但是要想讓所有民眾都做到,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任何朝代、任何國家,在制定治國理念的時候,都不能將人們的道德標準定得過高,超出了普通人的水平,那結果只能有兩個:要么就不可實現,要么就是在某種壓力下,得到表面的、虛假的實現。
【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了解儒家德治思想的關鍵之一。
【預習任務與課后作業】
1、預習下一次課的相關章節。
2、課后作業:復習所學內容,談一談你怎么看待富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