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仁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字,但它到底指代什么,有哪些表現,為什么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概念,在政治上有哪些體現,在今天還有哪些價值,大多同學是不了解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仁的具體概念和內涵。
2、情感目標:認同仁這一價值觀。
3、道德目標:做一個有仁心、有人文關懷的人。
【課程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文字材料:選自《說文解字》、《孟子》等資料。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課程導入
仁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國人推崇的品質之一。
那么,什么是仁?
《說文解字》:“親也。從人從二。仁者兼愛,故從二。”
二、講授新課
(一)仁的根本——孝悌
前面講過,“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假如世上美好的感情是一棵大樹,對家人的愛,是這棵樹的根基。
(二)仁的內涵——仁者愛人=忠恕
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絕對不影響他人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盡量體諒別人的需要和心情,盡量不妨礙別人。
2、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雙贏)。
引入馬云的3W原則,也就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是可持續、能長遠發展的眼光和選擇。
其實不論忠還是恕,都是對別人的尊重和體貼。
(三)仁者愛人的表現
1、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更關心人而不是財產,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
2、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穿孝服者、穿禮服者和盲人,或者經歷傷痛,或者經歷人生重要場合,或者身有殘疾,孔子都會表現得更加有禮更加認真,這是對別人的尊重,是一種人文關懷精神。
3、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白居易
這是惻隱之心。為什么講君子遠庖廚,就是這個原因。
4、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功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
管仲雖然不能如召忽那樣“死之”,并且個人品德上有不少瑕疵,但孔子還是贊美他“如其仁”。說明在孔子看來,國家、民族、百姓的大仁大義,比起個人小節來,是更重要的東西。儒家的仁,最終要放到國家、社會層面上,實現它的政治價值——王道。
(四)仁者無敵
仁放在個人身上,就是愛人,放到國家層面上,就是王道,也就是我們相信仁者無敵。什么是王呢?
王: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說文》
天地人之間的奧妙是什么?德就像風,普通人就像草,風吹過了,草就彎了;德就像北極星,它端正地居于天上,自然會有群星環繞;而王道,正是這樣的一種思路。
王道是和霸道相對的,王道就是通過講道理、有品德來吸引別人順服我,而霸道就是通過武力威懾別人順服我。中國自從儒家思想占據統治地位以來的兩千年,都是講王道的,這是儒家的政治思路。
所以我們的對外政策,一向以安撫和和平為主導,從不主動對外提起刀槍,總是講究先禮后兵,看起來似乎缺少“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血性,但在很多時候,也確實使我們這個民族更可信任,永遠和平而莊重。
在今天,我們的政府一再對外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古以來就講求和平的民族,并不是吹噓,制定和平外交的五項政策,也不全是因為形勢所迫。
三、課堂提問
將提問自然的融入課堂講授當中。比如提問,仁的根本是什么?廄焚不問馬能反應出孔子什么思想?為什么釣而不綱?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幾個方面來分析“仁”的概念,它具體指什么,有什么表現,根本在哪里,反應到一個人身上是什么,反應到一個國家身上是什么:
1、在個人,仁是愛人,是對別人的尊重和關心。
2、在國家,仁是王道統治思想。
【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了解儒家核心概念“仁”的關鍵所在。
【預習任務與課后作業】
1、預習下一次課的相關章節。
2、課后作業:復習所學內容,尋找孔子或者其它歷史人物身上體現“仁”的事例以及中國國策中體現“王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