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科研
          《詩教》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9-04-01瀏覽量:16539
          《詩教》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詩教”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怎樣才可稱之為詩教?為什么要施行詩教?甚至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寫詩、學會欣賞詩歌?這是學生們不大了解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詩教”的內涵。
              2、情感目標:對于詩歌產生出更加明確的熱愛。
          【課程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文字材料:選自《詩經》、《禮記》等資料。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課程導入
          為什么要學詩?大家可以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有人說,因為它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有人說,因為詩歌很優美可以抒發感情;有人說,因為它是古代學者才子們留下的思想和智慧。那么為什么要學詩?什么是詩教呢?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下。
          二、講授新課
          (一)詩的作用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兒子孔鯉經過他身邊,孔子問孔鯉:“學詩了沒有?”孔鯉回答:“沒有。”于是孔子說:“不學詩就不會說話。”孔鯉就馬上開始學詩了。
          這個片段記載在《論語?季氏》中:
          (子)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這里孔子所說的詩,特指五經中的《詩經》,孔子自己愛讀《詩經》,并且也把《詩經》當做教材交給自己的學生,到底為什么《詩經》這么重要?孔子有過幾段敘述。
          1、思無邪。
          孔子對于《詩經》有過一句總的概括:“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的意思是,《詩經》三百篇,里面雖然有憤恨、有愛戀、有諷刺、有慷慨等等各種不同感情,但每一種感情,都發自肺腑、語出至誠,毫無虛偽做作之詞。這種至純至真的感情,千年以來,總是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2、興觀群怨。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學詩,可以抒發感情,所謂“詩言志”,可以了解社會狀況、觀察人間百態,可以與人交流思想、鍛煉交際能力,可以表達不滿、發表評論;既能學習其中孝順父母和諧家庭的內容,也能學習報效國家、展現才能的方法;最次,也能認識天地萬物,見識種種草木鳥獸的名稱。
          3、實用功能。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假如有一個人,學了《詩經》,可是交給他一項政治任務,他卻辦不了;讓他出使別的國家去做外交,他卻不能用《詩經》來應對別人。這樣的人,學得再多有什么用呢?
          先秦時期,用《詩經》來做外交應答是常有的事,中國人是比較含蓄的民族,我們一般不會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用詩歌來做暗示。比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國遭受吳國入侵,楚將申包胥去秦國討救兵,秦哀公見事不關己,于是拖延推脫。申包胥無奈,在秦國宮廷外一連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感動了秦哀公,秦哀公于是吟誦《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表明愿意出手相救。
          (二)詩教
          學詩有這么多作用,因此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詩經》是最先需要學習的東西,它是教育的開端,所謂“興于詩,成于禮,立于樂”,人的修養,始于學詩。
          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解》)
          詩教有著比其他教育更加溫和的效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被人強行教育要怎么做人,這種教育效果就會很差。但詩教不同,讓大家來讀幾首優美溫暖的詩,你感受不到任何強加的東西,卻能從美好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讀到“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們就會感懷父母的恩情;讀到“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就會想到家庭的幸福。人間的種種真情都在詩中,讀詩,自然會受到真情浸染,不自覺地傾向于真善美。
          《毛詩序》說:“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三)詩意人生
          《論語》中曾經記載過這樣一段故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 ,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我們仿佛覺得,夫子最希冀的詩實現政治理想,可是在這里,夫子說,我覺得最美的,是和幾個朋友在暮春時節去踏春,在河里游游泳,在臺上吹吹風,唱著歌,漫步而歸。這是一幅如詩如畫的場景,是一副詩意人生的畫卷,比起拼搏奮斗、鞠躬盡瘁,自然有它更加動人的吸引力。
          這也就是詩教的魅力,它讓你覺得美,讓你受到吸引,讓你在沉醉中接近完善。
          三、課堂提問
              將提問自然的融入課堂講授當中。比如你覺得詩歌可以教育人嗎?你愛讀詩嗎?讀詩有什么體會? 
          四、課堂小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家,浩如煙海的詩歌是我們國家最美的文化成就之一,而詩教,也是一直在進行著的教育方式之一。今天,我們解讀了什么叫“詩教”,為什么要施行詩教。希望大家都能愛讀詩、愛寫詩,變成“人間四月天”一樣的人,“朗朗日月之入懷”一樣的人。
             【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通過《論語》,認識中國詩歌教育的關鍵一課。
             【預習任務與課后作業】
          1、預習下一次課的相關章節。
          2、課后作業:復習所學內容,找一首你最喜歡的詩讀給同學聽。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