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國》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對于儒家的治國理念,前面已經有所接觸,但是學生還沒有一個具體的認識,以德治國這個概念到底是怎么樣的,為什么要這樣,是大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一個概念。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以德治國的內涵以及德治與法制的關系。
2、情感目標:認同先德后法的治國理念。
3、道德目標:主動做一個有德者。
【課程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文字材料:選自《孟子》、《老子》等資料。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課程導入
提問:什么是德治? 什么是法治?
德治就是以德治國,用孝悌友愛等道德來維持社會秩序;法治就是以法治國,用細致嚴格的法律條款來維持社會秩序。二者的目的其實一致,但思路和方法不同,是因為孟子是性善論者,而荀子是性惡論者,荀子的學生韓非子,是一個法家的集大成者。性善還是性惡,決定了我們一開始的選擇。
二、講授新課
1、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用政令訓導人們,用刑罰約束人們,民眾能避免獲罪卻毫無羞恥之心;用道德訓導人們,用禮儀約束人們,民眾就既有羞恥之心,又能正道而行。
也就是說,法治是從結果上嚇唬人——不敢做壞事;德治是從源頭上誘導人——我們要做好人。
舉例:教育小孩的手段可以是直接揍,也可以是講道理。
但無論德治還是法治,其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好人——天下無賊。正如孔子所講的這樣(見下一條)。
2、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這段話大約是孔子做魯定公的大司寇時所說。司寇這個官職是負責刑罰的(普及五官的概念和范圍:司徒、司寇、司馬、司空、司士)。
孔子說,斷案的關鍵之處,就在于要讓天下都沒有案子才好呀!
治理國家的最終目的是使人民有文明有禮貌,使壞人越來越少,好人越來越多,那么假如你的手段違背了這個目的,這個手段就是不合理的,就算看起來有理,也是不能采用的。德治與法制,都遵循這一原則。
舉例:扶老人——假如評判的標準是“你沒有撞你怎么會去扶”,就會導致一大批無業老人碰瓷。就算確實是碰了才扶的,但法官的判案原則絕對不能是這樣的。
再比如,子貢買奴隸事。這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可能并不真實的小故事,但它所反應出來的道理是正確的。有些事,就這一件事本身看起來是合理合法的,但當你站得角度比較高,就會發現,它可能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后果。
治國和修身,是不一樣的。
因此,“以德報怨”放在個人身上,是一種美好品質,但放在統治者、放在社會角度上,就會是一句影響很壞的話(見下一條)。
3、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老子》:“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這句話可能是當時習語。
朱熹:“于其所怨者,愛憎取舍,一以至公而無私,所謂直也。于其所德者,則必以德報之,不可忘也。”
孔子之所以不同意以德報怨,就是因為這會導致做壞事總是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被原諒甚至接收到更多的善意。這就使得善良受挫而惡行被縱容,世界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公平。真正的公平難道不應該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如果善總有惡報,或者惡總有善報,惡人作惡的成本是如此之低,很容易就會變本加厲,壞事越做越多。社會失去了公平正義,還談什么和諧美好。
孔子是講德治的,但是任何事都沒有絕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法治還是德治,無論誰、無論何時,都不可能只使用一種,就算孔子如此推崇德治,也不可能完全不考慮法治,這段話,就是一個證明。
三、課堂提問
將提問自然的融入課堂講授當中。比如提問,什么叫德治?以德報怨可能會有什么結果?是否可以以怨報怨?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儒家的治國理念——以德治國。最終得出這樣一些結論:
1、德治與法制正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2、德治為里,法治為表。
3、二者同樣重要,但操作時有先后之分:德先法后。因此我們才會講“先禮后兵”“不教而殺謂之虐”“不知者不罪”。
我們的理想其實是這樣的:通過各種手段教育民眾友善孝悌等各種美德——沒做到,繼續教育——實在不行,實施懲罰。
【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了解儒家德治思想的關鍵之一。
【預習任務與課后作業】
1、預習下一次課的相關章節。
2、課后作業:復習所學內容,尋找歷史上、社會上體現“德治”思想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