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論語>》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這是《國學基礎》課程的第一課,對于從來沒有接觸過國學的學生,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讓第一課在學生心目當中留下深刻烙印,成為老師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什么要從《論語》開始講“國學”,很多同學不太理解,本節課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論語》千絲萬縷的關系,產生閱讀《論語》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論語》的主要思想在生活中的體現。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了解《論語》的興趣。
【課程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文字材料:選自《荀子》、《禮記》、《論語》等資料。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課程導入
“國學”的概念近年來被炒得很熱,但到底什么是國學,國學包含哪些東西,并不是每個人都清楚,而《論語》雖然從小學就開始引入大量片段讓大家學習,我們卻其實并不清楚為什么這一本小書會擁有這樣今天這樣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引領大家認識一下,生活中的《論語》。
二、講授新課
(一)《論語》的地位
1、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2、了解中國文化,必須從了解儒家文化開始。因為從漢代開始,儒家就確立了思想統治地位,我們不論儒家思想里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單純只看事實,也能想到,當它占據社會統治地位兩千年以后,就一定會在方方面面影響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生活。
而了解儒家文化,必須從了解孔子開始,這是必然的,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立者。
了解孔子應該從哪里入手呢?最早的對于孔子生平和思想做完整總結的著作是《史記》,但那時離孔子去世已經有三百多年了,三百年可能會發生很多事。今天留下來,記錄孔子言行和思想最主要的著作,是孔子弟子們留下來的筆記和記憶集合——《論語》。
孔子的弟子們在老師去世后,將對老師的記憶、老師講課、交談時留下的筆記集合整理了出來,形成了這本語錄體的小書,是我們了解孔子最主要、最真實的依據。
(二)《論語》和政治
1、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
《禮記》:“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2、富而后教。
《論語》: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藏富于民。
《荀子?王制》:“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二)《論語》和生活
1、無欲速無見小利。
2、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3、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4、再思可矣。
季子文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 “再,斯可矣。 ”
(三)《論語》和學習
1、生活中許多成語來源于《論語》
如:愚不可及、舉一反三、名正言順等等。
2、學習方法。
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學習目的。
如: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四)《論語》和人生價值觀
1、真方能恒。
子曰: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2、中庸處世。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3、君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不器。
4、無神論。
中國人對待鬼神的幽默、遙遠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
三、課堂提問
將提問自然的融入課堂講授當中。比如《論語》是誰寫的,上文列出的句子都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哪些成語來源于《論語》等。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從好幾個方面來簡單了解一下《論語》這本小書,到底和我們的生活發生過哪些方方面面的關系,讓大家了解到,《論語》并不是很遙遠的一本圣賢書,而是非常貼近人性、貼近生活的智慧總結。我們今天為什么是這樣的人,為什么會這樣想問題,有很多都是《論語》思想的影響遺留下來的痕跡。從學習《論語》開始了解國學,至少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國學基礎》課程的基礎和關鍵。
【預習任務與課后作業】
1、預習第二次課《學而時習》的相關章節。
2、課后作業:復習所學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加強對《論語》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