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學而時習之”這一條,是學生們從小就會背誦的句子,可是大多數學生雖然倒背如流,卻并沒有仔細思考過其中的含義,也并不了解這段話真正的價值。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重新認識“學而時習”這段話的內涵。
2、情感目標:生出對學習、友情的熱愛,對儒學的閃光點產生興趣。
【課程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文字材料:選自《說文解字》、《史記》、《呂氏春秋》及唐詩等資料。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課程導入
“學而時習之”這一條,是大家都熟悉的《論語》名句,大多數人都只是能按照書本的翻譯來翻譯,卻從未仔細探究過這三句話內在的含義。其實,這是一段極具價值的講述,放在《論語》開篇,是非常合適并且恰當的。這節課,我們就來重新認識一下這段話。
二、講授新課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們把這段話,總結為四個字:人生三樂。
(一)人生一樂:學且習之。
為什么“學且習之”是人生的一大樂趣?一些同學會說,一點也不樂,很枯燥,很沒意思,要不是老師父母逼著學,我是不愛學習的。其實不然,學并且習確實是有樂趣的,我們不妨從這兩個字原本的意思來看,學習到底是什么。
1、學。
《說文解字》:學:覺悟也。《學記》:“學然后知不足。”也就是說,學就是從不懂到懂的過程。這是一個思維上的過程。
2、習,
習的繁體是這樣寫的:習。《說文解字》:數飛也。段注:“鷹乃學習。”所以,習字,是練習、實踐的意思,就像小鳥學習飛翔一樣,只學理論是不行的,要學會飛,還是要親自展開翅膀去嘗試,這個嘗試的過程,就叫習。大家是不是覺得有實踐操作的事情比較有意思?學彈琴、學畫畫、學怎么接電路板、怎么把一堆板子自己釘成一個凳子、怎么開車、怎么溜冰,這些其實都是學習,但看起來怎么就不枯燥,就充滿樂趣呢?
學習的過程,原本應該是這樣一個過程。你學到的東西,馬上用到了現實中,對現實有所幫助,你就會感受到快樂,這是人一生中始終都不能缺少的東西:成就感。我們要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就需要這種成就感,而它,是學并且習帶來的。因此,懂得了一個概念或者道理,并且把它學會了,用到了實踐中,獲得成就感,這是人生一大樂。
(二)人生二樂:知己來會。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有人來看你時,你是不是很開心,大半取決于這個人是誰,朋是誰呢?我們來看朋這個字是什么意思。
朋:甲骨文原意是古代貨幣單位。相傳五貝為一系,兩系為一朋。
《廣雅》:朋,比也,類也。
朋——知己、志同道合的人。
2、什么是知己呢?
《史記?刺客傳》:士為知己者死。
唐? 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
《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知己就是和你志趣相投的人,你們見了面總有說不完的話,你說的話對方都懂,甚至你沒說的話,對方也能懂。這樣的人才能相逢恨晚,才能讓你由衷歡喜。
3、以詩觀情。
我們來看兩首詩,看一看詩中的人,是怎樣享受朋友相聚的歡樂的。
問劉十九?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如果黃昏欲雪,天氣正合適,心情正合適,當你想找人小酌幾杯,對酒賞雪時,卻沒有這樣一個人,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未免太孤單,太寂寞了,一點也不開心。
贈衛八處士?杜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二十年后,你又見到了當年的小伙伴,對方孩子已快長大了,你們都老了,相互擁抱,然后剪了新鮮的菜,做了好吃的飯,對坐舉杯,回憶當年,仿佛無論喝多久都不會醉一樣,那是和工作應酬截然不同的心情,那怎么不是人生的快樂呢?
(三)人生三樂:人不知不慍。
1、人不知而不慍是很難的,因為人的天性,總是希望被人了解、受人贊賞和肯定的。自古以來的人莫不如此,中國人對這一點尤其看重:《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司馬遷《報任安書》: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史記?項羽本紀傳》: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古詩十九首?迴車駕言邁》: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2、但是,美好的愿望不是總能實現的,被人認識和贊賞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才有了這樣一個詞,叫懷才不遇。假如沒有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總是懷才不遇、不被重用和欣賞的人,就很容易郁郁而終。
孔子給出了解決的辦法: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為了幸福地活下去,為了就算懷才不遇,也能安然幸福,我們要“人不知而不慍”,這是儒家最珍貴的品質之一:不怨天,不尤人。遇到事情,我們總是從自身找原因,努力去完善自己,靜待時機的到來。
三、課堂提問
將提問自然的融入課堂講授當中。比如學什么比較開心?什么人才能叫知己?兩首詩講的是什么意思?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重新認識了一下“學而時習之”這段婦孺皆知的文字,總結出獲得人生幸福的幾個關鍵點:
一樂: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獲得人生的成就感。
二樂:擁有幾個知己好友,并且常常和他們相聚,交流思想和心情;
三樂:不論是否得到承認和贊賞,都永葆積極心態。
【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重新認識《論語》,讓大家對儒學產生新感受的關鍵一課。
【預習任務與課后作業】
1、預習下一次課的相關章節。
2、課后作業:復習所學內容,尋找幾首表達朋友相聚快樂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