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是中國獨特的手工藝品,具質地綿韌、光潔如玉、不蛀不腐、墨韻萬變之特色,享有“千年壽紙”的美譽,被譽為“國寶”。用宣紙題字作畫,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骨氣兼蓄,氣勢溢秀,濃而不渾,淡而不灰,其字其畫,躍然紙上,神采飛揚,飛目生輝。
2002年8月,宣紙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產品特點
宣紙潤墨性好,耐久耐老化強,不易變色。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作畫“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少蟲蛀,壽命長。宣紙自古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歷史淵源
唐天寶年間,在全國各地運到京城
長安的進貢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紙、筆”等貢品,這說明當時宣城郡已生產紙、筆。
宋元,曹氏一支輾轉遷徙到安徽涇縣小嶺后,開始了全面系統地以青檀皮為原料制作“宣紙”的歷程。
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由皇室監制的“宣紙”加工紙的出現。
產地環境
涇縣地處中緯度南沿,根據氣象指標分類,屬于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7℃,氣溫年極端最高值為40.8℃。涇縣境內草本植物約計1000余種,適宜宣紙的取材與制造。
產品榮譽
1915年,宣紙獲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
2002年8月,宣紙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2009年9月,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宣紙地理標志
宣紙地域保護范圍
宣紙保護范圍以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關于推薦涇縣列為宣紙原產地域的函》(宣政秘〔2002〕65號)提出的地域范圍為準,為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現轄行政區域。
產品分類
宣紙按原料的配比分為三類:特種凈皮類、凈皮類、棉料類,也可根據合同要求或生產方特殊要求進行配比。
宣紙質量等級分為正牌和副牌(優等品和合格品)。
要求
原料要求
青檀皮
在涇縣及周邊地區喀斯特山地丘陵地帶生長的青檀樹,組織均勻、纖維勻整、三年左右嫩枝的韌皮組織。
沙田稻草
取自涇縣及周邊地區河谷平原沙土上生長的纖維長、韌性強、不易腐爛的金黃色稻草。
水
取自涇縣境內的山泉水。
工藝要求
選料
青檀皮料加工程序
伐條、蒸煮、浸泡、剝皮、日光曬干、皮坯
燎草加工程序
選草、切草、搗草(破節)、埋浸、洗滌、漬灰、堆積、洗滌、日光曬干、草坯
蒸煮、滌、日光攤曬、蒸煮、洗滌、日光攤曬、燎草
制漿
青植皮料
皮坯—浸泡一蒸煮一洗滌一壓榨—選檢一漂白一洗滌一壓榨一選檢一打料一洗滌—漂白檀皮纖維料
草料
燎草—鞭草—打料—洗滌漂白—漂白草纖維料
配料
草料粉碎—配合篩選—打勻洗滌全料
青檀皮料
制紙
全料配水—配膠—撈紙—壓榨焙紙—選紙—剪紙—成品
標志、標簽、包裝
應符合GB/T10342規定,標注地理標志產品標志、產品名稱、原料(或原料與配料)、規格尺寸、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生產日期、執行產品標準號;或按訂貨合同的規定進行;還應有“怕濕”等警示標志。
運輸
運輸時應使用有篷而潔凈的運輸工具,運輸過程中不得曝曬、雨淋、受潮,不得劇烈碰撞。
貯存
產品應貯存在陰涼、干燥、通風的庫房中;嚴禁露天堆放、日曬、雨淋或靠近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