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中國傳統文房用具之一,文房四寶之一,是書寫、繪畫的黑色顏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種彩色墨。
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煙、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于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墨的水分及膠的成分不同,會影響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場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制成的墨的水分亦較多。另有存放時間較長的墨,其致密度較高,并經過長年累月的干燥,使墨色的立體感更高。這種墨在日本被稱為“古墨”。
歷史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于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跡,還從湖北云夢縣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莊子》中有“舔筆和墨”句,說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毛筆和墨水了。
《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古代寫字,以竹挺點漆,后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制成錠。
至漢代,終于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來用模制,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魏、晉、南北朝墨的質量不斷提高。北魏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其中寫下了我國最早一篇講制墨工藝的《合墨法》。唐代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制出了“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蘇東坡、黃山谷等書畫家極為推崇。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魯等各樹一幟,歙縣與休寧兩派制墨,爭奇斗勝,所制精品,距今三百余年,仍彩色煥發。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鑒墨”(專供鑒賞的墨)和“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兩方面發展,成為精美的工藝美術品。
分類
墨分“松煙墨”和“油煙墨”兩種,松煙墨以松樹燒取的煙灰制成,
特點是色烏,光澤度差,膠質輕,只宜寫字。油煙墨多以動物或植物油等取煙制成,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最常見的桐煙墨,堅實細膩,具有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錠,選擇墨錠時,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按用途可分為普通墨、貢墨、御墨、自制墨、珍玩墨、禮品墨等。
墨御墨
御墨,顧名思義,當是皇室宮廷用墨,前文所說南唐李煜封李廷珪為墨務官來看,最遲在唐代末期已專門生產供皇室使用的御墨。目前所見最早為明代永樂御墨。國寶墨,牛舌形,一面為陽文涂金二龍紋,中為陰文楷書“國寶”二字,一面為四組涂金如意云頭紋,中間“大明永樂年制”藍色楷款。制作頗為精湛。宣德時亦有御墨。龍香御墨,牛舌形,一面龍戲珠凸紋,一面陰文楷書“龍香御墨”四字,下有陰文楷書“宣德元年制”款識。龍香墨原為唐玄宗御制,唐·馮贄《云仙雜記》:“玄宗御案墨,日龍香劑又(成都記):“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調香粉作御墨,曰龍泉劑”。
墨貢墨
貢墨是官吏們請墨工制造并進呈皇帝的墨,均署有進呈者名款,有的同時署有墨工名款。貢墨的制作
極精,堪稱墨中精品。天書煥彩五色貢墨,共五錠,圭形,藍色,一面飾有雙龍,上下飾如意頭云紋,背面隸書填金“青圭”二字,側面有楷書“江西巡撫陳淮恭進”款識;螭龍形,綠色;輪形,黃色,一面書有“如意寶輪”四字;蠶形,朱色;玉佩形,紫色。除圭形墨外,均有青銅器上常用紋飾。墨盒髹黑漆,雙龍紋描金,中間篆書“天書煥彩”四字。貢墨在制作上不惜工本,具有煙細膠清,雋雅大方,裝潢精美的特點。
墨自制墨
自制墨是按造墨者的意愿所制的非賣品,多為官吏、士紳、書畫名家所制,或署有墨家名款,或署制者名款。其選料精致,亦屬收藏中的上品。書畫舟墨,長方形,一面陽文行書“書畫舟”三字,一面陰文楷書“曹冠五藏墨”五字款識,右側陽文楷書“康熙己酉仲秋之吉”八字。為河北豐潤人著名墨工曹冠五自制墨。當時墨壇有南北曹之說,南為曹素功,北為曹冠五。珍玩墨是專為欣賞收藏而制的非實用墨,選料上乘,墨模的雕刻甚精,藝術性高,亦為墨中精品。珍玩墨的形體各異,如明方林宗的鳩硯式墨,明邵琮林的楊梅式墨,清汪時茂的響泉琴墨,清胡開文的秦權墨和地球墨等,而最為人所稱道的當是胡開文墨店創始人胡天柱所造的人磨墨墨磨人墨。如,墨一組兩錠,均為人形,雙手于胸前捧一圓形大墨,圓墨上篆有“人磨墨墨磨人”文字。一錠金光閃閃,一錠本色細潤,墨背有楷書“乙酉首夏肖琴甫倩胡開文造”款識。此墨質精、款新,為珍玩墨中的佳品。禮品墨是作為饋贈的非賣品,此類墨多注重外部的表現形式,裝潢精美。由于不是實用品,故煙料較差,但其寓意明確,亦為收藏中的上品。品種有壽禮墨、婚禮墨、謝師墨等。如吳聞禮秋水閣墨,牛舌形,通體飾有流云紋飾,一面方框內陰文楷書“牧翁老師真賞”,旁陽文楷書“門人吳聞禮上”。另一面方框內陰文楷書“秋水閣”三字,右下陽文楷書填金“羽吉”長方印文。藏墨雖為小項,但歷史頗為久遠,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愛藏墨。平生至愛之墨有四箱之多。明清之時此風更盛,特別是名工所制之墨價值不菲,程君房曾自詡“殘墨百年可比黃金”。
制取方法
墨綜述
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最早記述制墨的方法。即:“用上好煙搗細,過篩;一斤煙末和上五兩好膠,浸在梣樹皮汁中,再加五個雞蛋白,又將一兩朱沙,二兩麝香犀香搗細和入,放入鐵臼,搗三萬下。每錠墨不超過二三兩,寧可小,不可大”。 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一書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對用油煙、松煙制墨的方法有詳細的敘述。墨煙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豬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從制成煙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個模壓成行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于側面,以便于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墨燒油取煙法
記載一:宋沈括發明用石油煙制墨:《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記載:“延州境內出產石油,色如黑漆,燃燒后產生濃煙,帳篷沾上變黑;我掃取一些石油煙制墨,墨色又黑又亮,勝于松煙墨;于是大做起來,墨上刻以“延州石液”字樣。這種墨將來必定大行于世,因為石油產于地下,源源不盡,不像松樹,終有一天被采伐殆盡;如今齊魯一帶的松林,已被采伐殆盡,而太行山,北京西一帶的松林只剩下幼樹了”
記載二: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引蘇東坡詩《歐陽季默以油煙墨二丸見餉各長寸許戲作小詩》云“書窗拾輕煤,拂帳掃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說是掃燈煙制墨。
記載三:(宋)趙彥衛《云麓漫鈔》有一段文字記載燒桐油制墨法:“邇來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專人掃媒,和以牛膠,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謂之油煙。或訝其太堅,少以松節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
記載四:明《天工開物》記載的燒油取煙法:將桐油、清油或豬油放入油燈中點燃,油燈上方有鐵蓋收集油煙。每一位熟練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盞油燈,動作要敏捷,否則油煙過老。然后用鵝毛刷輕輕將鐵蓋表明層的油煙刷入紙片上,這是上等油煙,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澤。鐵蓋里層油煙,必須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煙。每斤油可刮取約一兩上等油煙。
墨燒松木取煙法
在地上搭長十幾丈(1丈=3.3米)長的竹棚,用紙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聯接處,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開一個煙孔,竹棚內用磚鋪通煙道。
斬取松木必須將松樹干底部鉆洞,點火烤樹干,讓松香流凈,即便殘留一點松香,燒出的松煙,質量不好。將松木斬塊堆入竹棚,從竹棚前端點火,連燒幾天,松煙從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彌漫,待冷卻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煙。從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煙叫清煙質量最好,供優質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煙,叫“混煙”,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煙叫“煙子”,供印刷用。
墨煙處理
明代文獻中通用的有兩個方法:
篩選法:用細絹篩將油煙或松煙篩選出細凈均勻的墨煙。
沉淀法:油煙或松煙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層細而勻是精料。
制作流程
墨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雞蛋白、魚皮膠、牛皮膠和各種香料、藥材 如丁香、紫草、秦皮、蘇木、白檀、蘇合香、珍珠等。各種配料有一千種以上。
墨搗練
將煙料和配料和成煙料團,放入鐵臼中搗練三萬次,或用鐵錘錘擊煙料團一萬次成為墨團。
墨墨錠
將墨團分成小塊放入銅模或木頭模中,壓成墨錠。墨錠形狀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半月形、圓柱形、鳥獸型等;圖案有彌勒佛、十二生肖、松、鳳、鶴、魚、鳥、花等。
辯識
墨的鑒別主要是年代的判斷。所謂偽品,大多是仿制某名家款的墨。墨上大都有制作者名款,故而熟悉各代主要制墨家的名字及齋,室名極為重要,知道何人屬于何年代,才可以分辨出墨的大致年代。從墨的外形風格來看,亦可觀察出一二,如:明墨堅實,大件居多,圖案文字大多為陽文,陰文少,其字體均有明代風格,所制出的墨紋飾也剛健,手摸棱棱有感,清墨書法秀潤,墨模雕刻刀法嬌細,有一種清雅柔麗的風貌。墨工跨年代者居多,如以曹素功命名的墨極常見,但并非均為曹素功所作,有的是后人的偽作,對此則應仔細分析。歷代帝王的名字由于避諱,因而也往往成為判斷年代的一個方面,如清康熙皇帝,玄字代表黑色,在墨名上時常出現。如九玄三極,玄元靈氣,明墨中常有此名。到了清代,為避玄字,就要改動,或玄字缺筆,或改玄字為元字,則可知凡有玄字出現的墨,必不是清代,為康熙以前所制。如曹素功是恢復明代吳叔大“玄粟齋”墨店的人,入清后他便改“玄粟齋”為“藝粟齋”。再如道光皇帝名,而休寧為墨的主要產地之一,為避寧字諱,胡開文的墨就常貫以地名,在邊款改為休城,見有此銘者,便可知該墨在道光以后。墨的外形往往飾漆涂金。明代初期的墨,多為本色,不加裝飾。墨體飾漆度,盛行于明萬歷年間,至清代乾隆年間尤盛,但明代漆度醇厚,清代則較浮淺。只在墨的四個邊框涂漆,明代較為多見,只在正背兩面邊上加漆的,則清代較為多見。
制墨名家
南唐徽州李廷圭李廷圭本姓奚,因為南唐后主制墨,賜李姓。李廷圭墨以松煙、珍珠、龍腦、白檀、魚膠為原料,制成的墨堅如玉,宮中用來畫眉毛。到明代李廷圭墨貴如珍寶。
宋張遇、潘谷;
元張萬初;
清曹素功曹素功墨造型美觀,曾制一套“經常應世墨”36錠,每錠刻印黃山一峰,表現安徽黃山36峰全景。與胡開文(績溪上莊人)、汪節庵(巖寺人)、汪近圣(績溪尚田人)并稱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安徽屯溪老街胡開文其墨原料考究,制造進程龐雜,存在“色澤烏潤、經久不褪、舐紙不膠、入紙不暈、芬香悠長”等特色;
上海徽歙曹素功墨廠,其創建于“徽墨”故鄉安徽歙縣的巖寺鎮,從明朝末葉起至今已有近400年制作史。不僅是中國當代制墨行業中的元老,也是中國衍傳至今歷時最久的傳統老字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