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輸往日本的中國各種外銷瓷品中,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生產的黑釉茶盞備受日本人珍視(日本人稱其為“天目”)。時至今日,日本人仍然將歷經千年遺存下來的宋代黑釉瓷盞視為自己的“國寶”珍藏著。
日本人的“國寶”中,有數件樹葉紋盞(“木葉天目”),是宋代吉州窯生產的獨樹一幟的特產。
說宋代吉州窯的黑釉樹葉紋盞是世界陶瓷藝術史上的一朵獨放異彩的奇葩,一點也不過分。論它的裝飾藝術,其鬼斧神工之妙,極富神奇的想象力,妙趣橫生的靈動意態,絕對稱得上是大師級出色的寫意之作,絕對值得我們任何形式的激情贊揚。
圖1、2、4所示三件樹葉紋盞收藏于江西博物館,圖3器物為日本收藏。前三件瓷盞器體較大,笠式造型。各盞裝飾樹葉紋的葉筋、葉面纖維展露真切,脈絡清晰,葉片形象逼真,舒展自如,自然生動。其中,圖1、圖4裝飾葉面較大,圖2、圖3則較小。圖2、圖4的裝飾葉紋折卷反疊最為生動自然,猶如陣風吹落葉,葉落于盞心之后,仍在飄蕩;而盞壁烏黑的釉色,形同深沉柔和的夜空中靜穆渾厚的天幕。創意中的飄逸之氣,神奇的表現力,巧奪天工。很難想象,這竟然是宋代吉州窯的民間藝術家們的出色之作。睹物思情,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及經典出于不經意之間的神話再次展現出它的神奇魅力。
用樹葉紋飾黑釉瓷盞的工藝為宋代吉州窯獨創。其工藝流程是:先在瓷盞坯體上施一層黑色底釉。然后將經過特殊處理的樹葉沾上粘度較低、色調淡黃的釉液,貼于盞體需要裝飾的部位(盞心或盞壁),紋樣成形后再揭去樹葉;或者將僅帶葉脈的葉片蘸白釉,甩去脈絡網眼中多余的釉,再貼于黑釉面上。然后,入窯經1220℃—1290℃的焙燒。由于樹葉所蘸之釉以黃褐為主色調,色澤較淡而粘度較低,經高溫焙燒過后,樹葉圖案便清晰地呈現在黑釉之上。用現代科學儀器測定的結果表明:在顯微結構上,黑色底釉一般為玻璃釉,樹葉脈絡的面釉則含有大量由鈣、鎂、硅的氧化物所構成的透輝石。
單色的黑釉瓷茶盞本來會給人一種沉悶的壓抑感。但是,吉州窯的黑釉樹葉紋盞經過一片樹葉的簡單裝飾,就倍增靈動的天性和自然的美感,令人眼目一新。黑釉面上黃、白紋樣色調鮮明,彩斑幻影,各具意境,出神入化,令人驚嘆不已。雖然是天然自成,非所謂畫匠、畫師刻意求之,卻具有大師的瀟灑筆意,準確地說,是心意。
黑釉樹葉紋盞的制作工藝顯而易見受到釉上剪紙貼花工藝的啟發。
釉上剪紙貼花裝飾工藝為長沙窯的藝匠們所創造。吉州窯的藝匠汲取其先進經驗,并加以發揚光大。其制作程序是:先施黑釉作底,其次將裝飾用剪紙紋樣貼于釉上,再通體施一層黃褐彩的面釉。由于面釉與黑色底釉成分不同,面釉鈣、磷含量高,鐵含量低,粘度小,流動性大,經高溫作用熔融后,呈現出奇異的黃褐釉彩。剪紙去除后,紋樣紙遮蓋的黑釉色調純黑,周圍的彩釉便襯托出鮮明的黑釉紋飾。圖5所示器物是素胎貼花,此器所用工藝是釉上剪紙貼花初級階段的裝飾技法;圖6所示器物則是該工藝成熟階段生產的精致之物。貼花雙龍,一陰一陽,戲逐火珠,一虛一實,別有新意。為宋代常見的吉祥圖案(見圖6)。
用簡約的樹葉紋替代復雜的剪紙貼花紋飾瓷盞,其意義不僅僅是裝飾工藝的革新,也絕非上文所言美術意境的神奇而已,它還有更特殊的含義——那片飄舞在黑釉盞內的金色樹葉具有濃濃的禪味!
那時(兩宋之際),飲茶、斗茶之風風靡一時,“上自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廢。”道君皇帝宋徽宗也不例外,他對茶盞極有研究,所著《大觀茶論·盞》有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直立,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縷,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小大。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唯其如此,黑釉茶盞的制造在宋代大行其道,其中以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的產品最佳。
宋人飲茶、斗茶,也不僅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怡情之樂。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即不知茶味。宋人習禪飲茶,明心見性,祈求飲茶得道者,大有人在。
吉州窯址位于吉州永和鎮,贛江偎依鎮東而過。禪宗圣地凈居寺即雄居對岸青原山。唐代南宗七祖行思曾在此講禪,開青原一系,發為曹洞、云門、法眼三家,此地遂成為佛教禪宗的淵藪。唐朝鑒真、宋代蘇軾先后來此參禪禮佛。受佛雨禪風熏陶,吉州窯的瓷藝具有濃厚的佛陀色彩,不僅生產過許多佛塔法器、仙佛瓷塑,還生產出許多風格獨特的名貴的禪茶器具,如自創的鷓鴣盞,仿制的兔毫盞、玳瑁盞。
樹葉紋盞是吉州窯自創的最為出色的產品。盞體底釉的黑色,給人一種靜穆深幽的感覺,極符合佛門參禪需要的幽靜氛圍。一個人只有在幽靜的環境中,才能澄心靜慮,做內省功夫,面壁參禪。
盞內的樹葉代表菩提葉。菩提樹為佛教的標志物。因為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的。古印度人曾用經水漚后的貝可羅樹(簡稱貝樹)葉當紙書寫佛經,后世便將佛經稱為“貝葉經”。因此,任何一個參禪者,只要面對黑釉盞中的一片樹葉,就會想起菩提,想起佛陀釋迦牟尼,想起佛經。如此,品茶便是參禪,便是思念佛祖,便是讀經;而蒼山一葉,自然之物,毫無人為的紋飾,極其普通的一物,該落就落,落在何處就在何處。這正是禪者十分企求的平常心。自然而然,以樹葉裝飾禪茶飲具成為順理成章之事。
吉州窯的樹葉紋盞隨同宋代各窯口的其他外銷瓷出口到國外。其外銷的路徑大致有兩條:一是順贛江而下,過鄱陽湖,經過傳統的長江出海通道至明州今寧波,遠銷外洋;二是溯贛江而上至贛州,沿貢水、錦水一線,經瑞金、福建長汀、龍巖至晉江或泉州,然后銷往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國家。
酷愛中國文化、深知禪茶一味的日本人對吉州窯的黑釉樹葉紋盞情有獨鐘,他們將這片飄落東洋的千年禪葉一直珍藏著,毫不自慚形穢地將其當作了自家的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