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這門手藝,知道的人寥寥無幾,能做到專業水準的更是少之又少。拓片界分南派和北派,各派之中又分很多支,其中,蘇派是南派的主要技術流派,金春剛是蘇派技法的杰出代表。
制作工具
1.白芨水:中藥店有出售白芨,使用前熬煮至像膠水一樣即可,不要太稀了。一次購買二三兩白芨可制成一二瓶大瓶可口可樂塑料瓶裝的白芨水。白芨水當天或前一天準備即可,切勿提早儲存,以免失去黏性。
2.刷子:鬃刷,敲打宣紙,使文字凹入,字跡顯現用,毛質軟硬適中即可,以免勁力不足或損及宣紙;軟毛排刷兩把,上白芨水及壓平宣紙用;清潔刷一把,用于去除碑面塵埃污垢,毛質硬度務求不損傷碑面。
3.拓包:兩個。用綢布包棉花,扎緊成蒜形,上端綢布結成手把、下端形成扁圓狀,即成拓包,其質應略硬且富彈性者為佳。一個沾墨汁,拓印用;另一個用于調節拓印拓包上墨汁的干濕濃淡程度,均勻墨色。使用多次以后,布面玷污或穿洞,即需清潔或重制;否則拓本上會墨點斑斑。
4.墨汁:著色用,可使用松煙墨或現在精制的書畫墨汁。在墨汁中加少許香料,可祛除拓片的腥臭味。
5.宣紙:纖維長的,厚薄適中,有韌性。紙比所要拓的碑上下左右稍大約一二厘米。
制作方法
一、上紙
1、拓碑前必須先用水清潔碑面,將碑上苔痕土垢洗刷干凈,以免玷污拓本,然后等碑面干燥。如有油污泥封,可用小刀或清潔劑清除,但不可損壞文物。
2、先在碑上刷一層白芨水,必須涂均勻,使拓紙牢牢沾在碑上而不會移位。
3、上紙后用軟毛刷(油漆滾筒亦可)刷平,趕走空氣使紙與碑面密合,切忌出現褶皺。
二、敲打
1、用鬃刷敲打,使文字凹入,但不能用力過猛,以免拓紙破裂。可在第一張紙上加墊一張干凈白紙后敲打。
2、敲打時力量需均勻,不輕不重,每個字凹入,字跡清晰顯現即可,等字全部均勻凹入即完成
三、上墨
1、在上墨之前,宣紙的干濕程度必須適中,紙略呈泛白,方能上墨。過于干燥,碑、紙間容易滲入空氣,造成送浮現象,字跡易位;太潮濕,墨漬易滲入碑文之中,拓本字跡模糊不清,失去傳真的效果。
2、上墨時左右手各執一拓包,(以慣用手為例)左手拓包沾墨汁,右手拓包均勻左手拓包的墨色,兩拓包相互捶打,左手拓包引墨汁至右手拓包,使之墨色均勻,可先在預備紙上試打,看色澤是否均勻。
3、拓紙七八成干時迅速用拓包上下來回漸次密集捶打,不可左右斜打或過分用力,也不可專打一處或東打一下、西打一下,一般上三次墨直至全碑皆上色完畢即可。
4、第一次上墨時墨汁要干且淺,以后逐次加濃,上墨不宜太濃太潮,以七成干為佳。
四、取下拓片
1、取下拓片的最好時機是拓本八至九成干時,因為此時拓片較不易破損且易于取下,若尚潮濕即急于取下,易破裂。
2、事先預備好報紙,平面放置,自然晾干,若讓拓片曬太陽則拓片將出現凹凸不平及發硬的現象。
注意事項
-
對于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掌握紙的干濕程度,拓時紙的干濕度應在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之間,如果紙的面積較大要事先考慮到操作時干濕度的同步性,特別是夏天紙干得較快,可采取以下方法:噴水量按操作的順序由少到多,也可以用塑料薄膜或濕布覆蓋。記住,一旦紙干透就會一塌(拓)糊涂!關于拓包的制作,個人體會用海綿比棉花好,海綿有彈性手感好。關于白芨水的使用,操作熟練后基本不用,但拓制較精致的東西還是要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