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和“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明月來寄托深情。但是,在外求學的莘莘學子由于疫情的影響無法回家團圓。而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卻為同學們舉辦了一場不同尋常的中秋活動。
八月十五月兒圓,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除了月宮、嫦娥和玉兔,你還會聯想到什么?當然就是月餅!月餅,原本是祭月時貢品的一種,以后成為民間相互饋贈的禮品。《西湖游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蘇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贊美月餅。“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拍一拍,捏一捏,團一團,壓一壓,在學生們的巧手下,一個一個冰皮月餅都有了自己獨特的形狀。一口濃情月餅,溫暖整個秋日,思念彌漫在心頭。
為慶祝中秋節,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的尚智工坊也拿出了獨家技藝——細紋刻紙。刀與紙的相逢,紙與心的交流,方寸之間,刻出世間萬物和人生百態。細紋刻紙,剪不斷的是綿綿中國情,方寸之間顯絕技,刀鋒之下現華章。
一年一中秋,一家一平安。人在遠方,寄美好于月亮,托月亮送到故鄉。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尚智工坊的書法組同學寫下傳統詩句,為大家送去美好的中秋祝福。
一個人無論走多遠,都走不出對故鄉的思念。——《明月為伴,中秋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