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臺的使用,歷經千年,時至今日仍有不少書畫愛好者使用硯臺研墨來進行創作。研究古硯,必須先了解硯的歷史,而了解硯的歷史,應該先從硯的形制開始談起。
硯臺從字面上來理解應該是置硯之臺,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硯臺就是指一整個硯,非要稱為臺,應該叫墨臺,或置墨之臺。
硯臺主要由硯面、硯陰、硯旁、硯堂、硯岡、硯池、硯唇和硯額等部分構成,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下面將為您一一道來。
硯面,是指硯的整個上面,或者說正面。
硯陰,又稱作硯背、硯底、硯下、硯后。它是指硯的背面,或者說與硯面相對的底面。古人經常在硯陰鐫刻銘記款識或者詩句。
硯旁,又稱作硯側,指硯的四周側面。硯旁大多會鐫刻文字或邊款。
硯堂,又稱為墨堂、墨道、硯心,是指硯的中心研墨區域。它是一方硯的核心部位,石質的好壞,使用價值的高低,乃至石品花紋的觀賞,都主要集中在這個區域。大部分古代名硯,都把名貴的石品和金星等,在設計和刻制時,盡可能保留在這一部分。
硯岡是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硯岡向四周漸漸低下去,在研墨的過程中,墨汁可以流向四周低洼之處,與水充分融合并貯存起來。
硯池,又稱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和硯泓等。是指硯堂的低洼處,一般的硯池都設計在硯堂的前段,或是周圍。
硯唇,又稱硯緣。它是硯堂周圍微高的邊緣,形成硯的輪廓,并且猶如一圈堤壩,將墨汁控制在硯堂之中。
硯額,又稱硯頭、池頭。硯額部分較其他三邊硯唇更寬,主要的工藝雕刻和裝飾紋樣基本集中在硯額部分。硯額通常位于硯的上方,包圍硯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