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月的精心籌備,“匠心藝蘊——傳統木作技藝展”終于跟大家見面了。本展覽以館藏木作類文物的工藝特征為導引,闡釋具有典型意義的“匠心精神”,并結合我校工匠文化的育人特色,展示古代匠人在造物過程中開拓進取、堅守執著、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揭示匠人精神在中華文明發展和傳承過程中的作用。
策展思路
內容架構
本展覽遵循“實物為主、圖文為輔”的原則,也就是說核心展示內容是木作文物本身,圖文信息作為輔助。當然圖文篇幅雖有限,但信息量依然豐富,主要涵蓋三方面內容:匠人風采、技藝大觀、工藝典籍,也就是按照“匠人→施展技藝→凝結成理論”的邏輯關系進行展示。由于展覽空間有限,三部分內容相對精簡。匠人風采部分以圖文形式展示了中國古代兩位代表性工匠,魯班和墨子;技藝大觀部分以圖文形式展示了方榫、雙榫、燕尾榫等代表性的榫卯結構;工藝典籍部分也是以圖文形式展示了中國古代工藝史上的三部巨著——《考工記》《營造法式》《天工開物》。
展品選擇
本展覽的展品以明清時期的木作類文物為主,包括木胎金漆彩繪云蝠獻壽匾、紫檀銀龍首燈挑、木胎金漆佛塔等。而輔助性展品也經過甄選,包括上文提到的《考工記》等珍本古籍的影印件和各種榫卯結構的示意圖等,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空間布局
為了充分利用展覽空間,也為了讓觀眾更方便地欣賞和認識文物,我們未在展廳中搭建過多隔斷,而將文物展品環布展廳四周和展廳中央的醒目位置,并將大篇幅的圖文信息集中到同一個區域。
色彩氛圍
由于展覽展出的大多為褐色的木作文物,古樸天然,因此展墻、壁紙和展板的顏色以土黃和淺黃為主,由此既能跟文物相協調,又不至于太過濃艷而喧賓奪主。值得注意的是,展廳其中一處墻面以元代道士畫家方從義的《云山圖》作為背景,正所謂“道法自然”,這幅作品跟木作文物返璞歸真的特點十分契合。
3D效果





實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