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黃海學院博物館經過努力,在文創開發方面取得新進展。博物館設計師以瑯琊刻石這一山東地區的代表性文物以及博物館自身的碑拓類藏品為靈感源泉,運用設計語言進行轉譯,開發出一套具有現代感的數字文創。黃海文博君帶您再次走進博物館,見證始皇遺跡如何跨越千年在黃海獲得新生。
靈感來源
設計靈感源于瑯琊刻石的篆書。山東瑯琊刻石的殘石為豎直的長方體,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到瑯琊郡(今山東青島黃島區西北)時所立刻石的后半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書體為秦篆,相傳為李斯所書。現殘存13行87字,前2行為公元前219年隨秦始皇巡視的從臣最后二人的官職和姓名,后11行為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補刻的詔書及其從臣姓名,字已漫漶。
在瑯琊刻石中,秦始皇熱情歌頌了自己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強調了制定統一的法律制度作為辦事的準則,重申了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以鞏固國家統的重要性。秦二世在補刻的詔書中則強調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績,并表示將統一度量衡的法令繼續推行下去。
瑯琊刻石的書法,工整謹嚴而不失于板刻,圓潤婉通而不失于輕滑,莊重典雅,不失為一代楷模。
設計嘗試
設計師從瑯琊刻石的篆書筆法及其拓片的圖像中吸取了很多有價值的因素,并將其重新歸納整合,進行全新的概念化設計嘗試。在嘗試過程中,選取了二十四節氣這一獨特文化,并聚焦于“二分二至”這四個節氣。“二分二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四個特殊節氣,古人以這四個節氣作為基點,延伸出其他二十個節氣。“二分二至”具有極強的普世性,即使放眼全球,“二分二至”也是人們判斷四季更替、指導生產生活的重要參照,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作品以《節氣物語·二分二至》為題,將“二分二至”作為設計起點,以篆書為核心設計要素,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的篆書進行參數化處理,并反復解構與重構,生成創意合體字,讓受眾通過對合體字不斷地進行視覺解碼與視覺重塑,加深他們對于“二分二至”乃至整個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
文創周邊
該作品在“中國之星設計獎”“海峽兩岸漢字文化創意大賽”“香港當代設計獎”等賽事中獲獎。
設計師:徐程宇
*瑯琊刻石相關文字資料來源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