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博動態
          “文物指紋”精準跟蹤識別國寶
          發布時間:2023-09-07瀏覽量:133

          “文物指紋”精準跟蹤識別國寶


          通過數字化技術,找到每件文物獨一無二的微痕特征,精準跟蹤識別國寶……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博物館(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正在研發的一款應用——“文物指紋”,有效解決了文物外借交流中的后顧之憂,讓文物真正安全地“活起來”。

          調需求增多,文物的信息管理、出入庫、借調、盤庫等管理流程中易發生管理風險,且風險難以發現、難以回溯、難以核查遺失對象。

          進行查驗識別,難以消除“以假換真”的風險。鑒于此,許多文物專家提出,文物借出歸還亟須在出入庫時做客觀科學的同一性比對鑒定。但由于缺乏此類場景智能化的工具和設備,文物外借歸還后真假難辨的行業痛點一直困擾著各大博物館。

          臨平博物館研發的“文物指紋”項目運用圖像指紋提取技術、指紋相似度計算方法、大數據技術、密碼學、點對點網絡等技術,建立包含服務端、治理端在內的統一平臺,開發包含文物指紋系統、藏品基礎數據管理系統、文物流通溯源存證系統、文物大腦、圖像服務平臺、區塊鏈基礎服務平臺在內的基于文物微痕比對的博物館藏品管理應用。

          文物的“指紋”是怎樣被找到的呢?

          在臨平博物館,記者看到了一個類似顯微鏡的儀器,它可將文物表面放大至數百倍,并自動變焦拍攝,不用接觸文物就能采集到文物細節。

          “我們通常會采集一件文物上的兩三處細節,每一處拍攝10余張不同倍數的照片,再用系統捕捉每張照片上的特征點,生成‘指紋’模型。”臨平博物館副館長于秋娜對記者說,在對比時,只要將文物同一位置對準儀器,系統就可自動對比,如果結果與此前采集的“指紋”模型特征點吻合,即可判斷這是同一件文物。另外,由于利用了區塊鏈技術,采集的特征點與模型無法被篡改,能更好地維護文物的安全性。

          據介紹,“文物指紋”應用項目已被列為浙江省文物局數字化改革“揭榜掛帥”試點子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由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負責文物“指紋”比對算法研發與管理應用建設。目前,該項目在文物同一性認定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基本完成特種采集設備升級、文物“指紋”平臺建設。

          自2022年11月至今,臨平博物館完成了1193件組文物“指紋”采集,共計4044個采集點18213個“指紋”。文物種類以書畫、玉器為主,另涵蓋石器、陶瓷器、金銀器、銅器等多種品類。同時,“指紋”采集還應用于延邊博物館外展、龍泉博物館外展、柯橋博物館外展的出入庫實踐中。

          物聯網、RFID等技術在國內外博物館的藏品管理、游客服務、智能導覽等多個方面均有應用,但文物微痕比對鑒定、區塊鏈等技術研究與應用尚屬起步階段。當下,無論是文物借展、日常藏品管理,還是在藝術品質押融資、貴重文玩典當等場景下,都需要確認文物是否被偽造替換。浙江省文物局有關專家認為,通過便攜顯微設備,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將出庫文物的微痕進行記錄,與入庫文物的微痕進行對比,實現入庫文物的快速認定,可大幅提升入庫文物的認定速度與準確率。

          “目前這個應用還在完善提升過程中,未來可以形成文物指紋藏品管理制度、采集驗證標準、出借流程等行業標準,建成整套包含微痕鑒定、藏品盤核、藏品溯源、特種設備研發等業務在內的文物指紋管理應用。”于秋娜說。


          來源:《光明日報》2023年9月6日第9版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