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博物館學大會在廣州舉行。
作為中國博物館學界最高級別的學術會議,首屆中國博物館學大會聚焦“新時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主題,著重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統籌不同地域、層級、屬性、類型博物館發展,提高博物館內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堅持服務大眾,提高博物館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多樣化、個性化水平,實現博物館高品質、差異化發展等方面的學術問題。立足中國博物館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努力用中國道路總結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升華為中國理論,為推動全球博物館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來自國內外的博物館學專家、博物館工作者、特邀代表、媒體記者來到廣州,聆聽學術報告,分享心得體會,發表研究成果,深入探討中國博物館學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積極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全方位展示了近年來中國博物館事業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取得的新成果,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的積極貢獻。
這是一次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會
首屆中國博物館學大會召開之時,正是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和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并在全黨全國掀起學習熱潮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新時期博物館工作,同時也為中國博物館學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召開的中國博物館學大會,將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會議內容的重中之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羅文利在大會開幕式上指出:這是一次緊扣時代脈搏、回應社會關切、聚焦現實問題、面向未來發展的學術盛會,也是打造中國博物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及博物館改革發展新成果交流平臺的創新舉措,更是新時代博物館工作者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也進一步明確提出:本次大會,是一次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聚焦中華優秀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學習會、研討會。我們將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認識和分析博物館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使命與任務,錨定當前博物館事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研討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理論問題和生動實踐,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奮力推動博物館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85歲高齡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專門通過視頻寄語參會嘉賓和廣大博物館學人:舉辦中國博物館學大會,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有力舉措,必將為交流展示博物館改革發展成果、加強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賦能民族復興和強國建設發揮巨大作用。包括敦煌石窟在內的全國眾多文化遺產地,也是一座座內涵豐富的遺址博物館。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愿與大家一起,不斷豐富博物館的類型構成,突出博物館的文化創新功能,為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和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譚玲都在致辭中表達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共同愿望。
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柳士發在大會閉幕式上強調:我們應當抓住戰略機遇,不負黃金時代,樹立大博物館和新博物館理念,積極服務文化強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努力實現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高質量大發展和跨越式新進步,推動我國建設世界博物館強國,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博物館學作出卓越貢獻。
這是一次全面推動博物館學科建設的促進會
博物館學作為研究博物館的性質、功能、運行、管理及其發展規律的專門科學,與博物館相伴而生,對實現博物館的職能、價值,推動博物館的繁榮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博物館學界在持續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同時,放眼國際博物館發展大勢,立足我國國情實際,緊扣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實踐命題,扎實推進博物館學基礎理論與實務應用研究,努力將中國博物館學科建設水平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組織召開中國博物館學大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匯聚博物館學人、展示博物館學研究成果。大會共收到論文投稿近500篇,論文的數量與質量都體現出中國博物館學的發展水平。大會共迎來4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博物館、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特邀嘉賓、會議代表、媒體記者和列席代表,與會嘉賓、代表的深刻洞察和熱情討論使得大會充滿思想的火花和學術的碰撞。
“新時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凝聚了我國博物館界的普遍共識,承載著博物館人的共同愿望。在主旨報告環節,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館長吳向東、中國考古學會秘書長劉國祥、復旦大學教授鄭奕、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分別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博物館改革發展的中國實踐。
王旭東講述了“四個故宮”的建設歷程。在學術故宮、平安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中,學術故宮是核心,從故宮博物院建院之初,就把學術研究作為治院之本。他指出,故宮博物院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聯合國內外學術科研機構通過多學科協同,全面、深入挖掘故宮承載的多元價值,以“學術故宮”為核心,推動“四個故宮”建設,逐步將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
吳向東描繪了紅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圖景,也給全體與會代表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他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要堅持政治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聚焦重大主題,結合重要時間節點,策劃推出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的精品紅色主題展覽。
劉國祥提出了博物館參與公眾考古和建設公眾考古的新路徑。他歸納總結了當前我國公眾考古的五種形式,并指出考古博物館近年在國內快速發展,以考古遺存為主體,藏品均為出土物,以展示考古學科知識為宗旨,對展示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以考古學視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鄭奕探討了博物館助力城市軟實力提升的新思考。博物館之于城市發展有短期和長期效應之分,構成了對城市綜合實力的影響力。博物館助力城市形象構建,重點在于城市品牌建設及民眾的認知。博物館所具有的內在優勢可讓其成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有效引擎,幫助人們理解“他者”,尤其是外來者、弱勢群體,從而鞏固社會關系,并真正踐行博物館的“卓越與平等”。
肖海明立足粵博經驗講解了打造“立體博物館”的新理念。立體博物館是一個立體的、多維的、全方位呈現服務和嘗試拓展的,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需要的博物館。立體博物館涉及博物館業務的各個方面,如立體的展覽、立體的藏品利用、立體的研究、立體的教育、立體的宣傳、立體的安保等等,具有不斷延伸拓展的特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艾瑪·納迪女士和國際博協城市博物館收藏與活動委員會主席喬安娜女士分別通過不同方式,向中國學者介紹了國際博物館學發展的新動態以及最新實踐,表達了國際博物館學界對中國博物館學發展的關注。艾瑪·納迪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大會促進博物館學科發展,找到共同協作提升博物館質量的新方法。作為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館館長,喬安娜重點介紹了里斯本博物館的創新包容性項目,這些項目倡導公平性與包容性,為提高社會福祉架起橋梁。通過展覽中的展教活動、親身體驗、講故事或是城市導覽等,可以激發公眾創造性的表達和批判性思維,對個人和社區的幸福感產生直接的積極影響。
這是一次大力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交流會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之花,在傳承歷史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博物館事業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全國博物館工作者和博物館學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大力推進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推動我國博物館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著眼新時代新征程,廣大博物館學者、博物館工作者正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銳意開拓進取,努力發展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博物館學,扎實推進我國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了推動這一目標的有效實現,大會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度聚焦《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深入研討博物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問題,精心策劃了博物館學學科建設與發展、革命文物主題陳列展覽、考古成果的博物館轉化傳播與遺址博物館建設、博物館如何應對公共文化服務新挑戰四場平行論壇。四個論壇議題,不僅集中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博物館學術研究的基礎性、前沿性、理論性、應用性和社會性,也生動體現著我們立足文化強國建設,理論聯系實際,面對當下的博物館現實,解決時代性問題的政治責任感和經世致用的學術追求。
“博物館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分論壇由中國博協博物館學專委會與博物館管理專委會共同承辦,論壇內容緊扣大會主題,針對當前博物館事業發展和博物館學學科建設的現狀,匯聚焦點、回應熱點、直面難點、暢所欲言。在分論壇上,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以浙江省博物館之江新館的建設實踐為例,闡述博物館在展覽的多樣化、傳播的現代化、導覽的國際化、服務的人本化、管理的智慧化,現代化的公共文化空間等方面歷經的蝶變以及呈現出的嶄新發展格局。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從“以系統思維規劃品牌建設”“以項目推進擦亮傳統招牌”“以‘上海文化’品牌作為引領方向”“以國家戰略提升品牌高度”“以宣傳推廣強化品牌廣度、以創新求變開拓品牌深度”等方面分享了博物館品牌建設的具體思考與做法。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教授陸建松從學科定位、學科體系、學科隊伍、學術研究、學科保障五個方面梳理了現階段博物館學科發展遇到的挑戰和瓶頸,提出了破解之道。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以“麗人行——中國古代女性圖像沉浸式數字展”為例,闡述并分析了隨著數字化技術手段不斷提升和更新,數字化向非數字的實體展覽的應用、滲透和重塑,進而促成數字展覽和實體展覽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館員彭文和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講師王思怡分別從博物館工作者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談了目前高校博物館學專業存在的問題和跨學科化的博物館學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勾勒了當前博物館學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新時代的博物館及博物館學術機構應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與學術機構的深度合作,著力吸納、培養理論研究和專業實務俱佳的引領性人才,保證博物館學學科建設的前沿性。
“革命文物主題陳列展覽”分論壇由中國博協紀念館專委會承辦,共有11位資深專家進行理論解讀與經驗分享,大至宏觀層面,從意識形態角度出發辨析紅色展覽的價值與意義;小至微觀層面,以展覽實踐為題傳授的策展經驗,均有獨到的見解。專家們的發言細致地梳理了當前革命文物主題陳列展覽中遇到的一些難點和挑戰。12位論文作者結合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研討,研討內容貼合革命紀念類展館的實際工作,探討的課題覆蓋面廣,涉及多個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值得進行持續、深入的探索和發掘。在分論壇上,學者們提到要著重處理革命文物展覽的共性與個性特征之間的辯證關系。大家普遍認同,“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是革命文物展覽必備的底色,是不可或缺的共性特征。為擴大革命文物展覽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服務社會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相關展覽已經開始探索將敘事性、教育性等個性特征融入其中的方式。分論壇總結了革命文物主題展覽在全國推廣的模式,并著重探討了推動革命文物主題展覽的跨界融合方面的問題。
“考古成果的博物館轉化傳播與遺址博物館建設”分論壇由中國博協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委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委會共同承辦。分論壇重點討論如何發揮綜合性博物館和遺址博物館平臺優勢與資源特點,促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論壇以主旨報告、主題發言、面對面交流的形式,暢談考古遺址博物館的發展與收獲,探討考古成果的博物館轉化傳播與遺址博物館建設的相關問題。在分論壇上,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圍繞考古遺址與博物館相結合進行展示的最新嘗試與思考,指出遺址博物館對我國遺址保護以及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以安吉古城遺址博物館和良渚博物院為例,探討了遺址博物館展覽的多樣性嘗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秘書長安磊從遺址博物館與考古遺址公園的關系出發,闡述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探討了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考古遺址,為考古遺址博物館的管理和運營提供有效方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小蒙以陜西考古博物館展陳實踐為例,從考古成果轉化的三個維度出發,指出了考古博物館陳列的兩大創新點。主旨發言依托考古遺址的多重屬性,對考古成果的保護利用、與遺址公園的關系、遺址展示等內容進行了探討,有效推動了考古遺址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深入開展。12位論文作者代表在交流發言中探索了考古遺址創造性轉化的新方式;分享了新技術新理念的實踐思考,全面闡釋如何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交流了大視野、大格局下的思維視角,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這既是博物館實際工作的認識和總結,又是對遺址博物館發展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近年來遺址博物館的最新研究成果。
“博物館如何應對公共文化服務新挑戰”分論壇由中國博協青年工作委員會和區域博物館專委會承辦,20名來自博物館、高等院校、媒體、科技、旅游等相關領域的青年管理者、專家學者和論文作者圍繞論壇主題和“新形勢下,博物館發展面臨的新變化和新問題”“如何解決或適度緩解博物館供需不平衡的問題”“博物館應如何差異化發展,各美其美”三個分議題,作主旨發言和圓桌對話。在分論壇上,蘇州博物館館長謝曉婷以“跟著蘇博去旅行”項目為例,分享了博物館在為觀眾提供深度觀展、旅行體驗的同時,反哺周邊街區和城市旅游市場發展的實踐。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步雁指出當代博物館兼具博物館和旅游景區的雙重性質,博物館應深入思考,保持自身的特有屬性,不要一味迎合大眾的“快消”文化需求。偽滿皇宮博物院院長王志強以吉林“點亮文博之光”行動計劃為例,說明“行政推動+技術”“設備植入+專業能力導入”是項目實施的必要保障。騰訊數字文化試驗室副主任閆國君闡述了“繁星計劃”通過博物館小程序、視頻號工具箱、數字文創和數字化人才培養四個方面,助力中小博物館數字化能力提升。中國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王溪認為博物館應針對知識普及、深度學習、專業研究等不同的觀眾需求,為觀眾提供分眾化、特色化的講解內容。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董時結合調查數據,分析了大學生參觀博物館的現狀、喜好和對博物館的建議,有助于博物館更好地服務大學生群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提出應建設具有參與性、互動性、創造性、多樣性和包容性特征的觀眾友好型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宋嫻以迪拜未來博物館“未來綠洲”展為例,呈現了博物館發揮療愈潛能的實踐。攜程集團旅游事業部副總經理王翔運用與博物館在文創研發、展覽策劃、教育活動開放、文化體驗活動設計等方面的合作案例,闡明了跨界合作有益于博物館實現品牌的新轉化、增強觀眾的新體驗,將更好拓展博物館服務的新模式。有關代表還圍繞博物館如何做好綠色發展、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共享文化資源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這也是中國博協積極探索改善管理模式、創新工作機制、增強效率與活力的一次富于改革創新精神的大會。大會四個平行論壇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分別由博物館學專委會和博物館管理專委會、紀念館專委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委會和考古與遺址博物館專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和區域博物館專委會具體負責。而主旨發言的確定、大會論文的征集與遴選、特邀代表的選擇與分組等,則廣泛聽取了博協理事長辦公會成員、理事會專家組成員和大會籌備辦公室成員的意見。主辦方計劃每兩年舉辦一次博物館學大會,通過不斷增加的平行論壇和論文作者、以及高水平的文章和研討,不斷提升博物館學的整合力和系統性,不斷增強博物館學的學科性和專業性,打造一個展示博物館學的學科建設與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最新進展、最新動態的交流、展示新平臺,為博物館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學術和理論支撐,逐漸成為一個在國內和國際都具有影響力的學術品牌。
為期3天的大會議程雖然短暫,卻讓全國各地的文博工作者、愛好者進行了一場思想上的碰撞,實現了一次精神上的升華。在大會期間,廣州塔“小蠻腰”特別為大會點亮,6場公共講座場場爆滿,博物館之夜活動座無虛席,大會開幕式網上直播三小時點擊量累計突破300萬,所有列席嘉賓名額在網上預約開啟后數秒即告罄,從這些細節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博物館學大會不僅承載著行業的關切,也飽含著公眾的渴望;不僅是博物館領域共襄盛舉、共商合作、共話未來的新平臺,更是一場公眾領略博物館魅力,感受新時代文化建設成果的文化盛會。在這初冬時節、美景宜人的羊城廣州,舉辦中國博物館學大會讓廣大市民群眾深深感受到博物館的魅力,拉近了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距離,實現了中國博物館學大會與公眾之間的良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