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全國旅游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快建設旅游強國、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指明前進方向、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賦予文博工作者更強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更加堅定了做好新時代文博工作、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新時代新征程,新機遇新挑戰,旅游發展中的博物館如何尋找新方位新思路,實現新發展新成效?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尤其是要統籌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保護與開發、國內與國際、發展與安全,著眼于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福建將立足博物館、紀念館的展覽展示、公共服務和社會教育等主責主業,著眼供給與需求兩端,思考如何充分發揮博物館獨特的資源和品牌優勢,積極推動旅游業尤其是文物主題游徑高質量發展。
從供給端發力,推動陳列展覽出彩吸睛
我拿什么貢獻給你?博物館最自豪的回答是文物寶藏的展覽展示,努力打造一批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形式精美、視角多樣的展覽,讓觀眾可看可感有回味,戀戀不舍更期待。
一是提高策劃創意能力。博物館展覽當然不是也不應是傳統和簡單的“文字+圖片+文物”擺設堆放,即使加上現代的聲光電場景以及智慧科技也不足夠,因為博物館的展覽不僅應重視形而下者謂之的“器”,而且更應聚焦形而上者謂之的“道”。博物館開拓創新的最重要體現就在于展覽的開拓創新,最重大的轉變就是對于展覽的策劃創意,既要敢于,又要重于,還要善于策劃,既堅守優良傳統,又突出創新理念,形成文化的思想,精品的意識。依托館藏資源,把準觀眾脈搏,策劃推出觀眾喜歡看、看得懂且具有突出主題味道和鮮明地域特色的展覽,最大限度吸引觀眾“走進來”。福建博物院策劃的“宋詞里的福建”、福建省文物局統籌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舉辦的“閩山閩水物華新”等展覽,成功入選2024年度“博物館里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深受觀眾喜愛。
二是提升設計展示水平。博物館的展陳形式不能是千館一面,一成不變,應當視之為一門藝術進行創作,追求不斷地變化和提升,既要遵循專業規律,防止片面追求高大洋,走偏了方向,又要突出特色亮點,實現展覽形式豐富多彩,形成差異化。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博物館應當努力成為高科技的應用場和智慧型的大空間,提升展覽科技感,呈現展覽動態感,讓觀眾在看展覽的同時,能夠沉浸下來,代入進去,產生交互式現代化體驗。福建博物院展廳巨型“魔墻”、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的“全景漫游”、福州市博物館的“數字多寶閣”、中央蘇區(閩西)歷史博物館的“巧取路條”,新穎時尚的設計極大提升了觀眾文化體驗的愉悅性。
三是提供展示交流平臺。博物館的展覽不是也不可能是靜態不動的,而是應勢而變的流動舞臺,既要為本館本院自己展示,也要為他館他人展示,努力成為合作展示交流互動的共建平臺。博物館也可以通過聯合辦展、巡回辦展等形式,推動展覽“走出去”,讓博物館“流動”起來,最大程度地惠及群眾便利參觀游覽。自2020年起,福建舉辦的“閩瓷雙璧 交相輝映——福建黑白瓷器展”陸續在新疆、西藏、寧夏和福建廈門等地相關博物館展出,引起熱烈反響。未來,還將持續推動“絲路帆遠”“福船的故事”等海絲文化、陶瓷文化、非遺主題展覽赴國內外巡回展出,增進文明交流互鑒。
為需求方著想,推動公共服務提質增效
觀眾至上、優質服務越來越成為博物館吸引觀眾的“流量密碼”,也是新形勢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的博物館在旅游發展大局中的前行方向。
一是讓服務更“專”。博物館的所有從業人員都可以定位為服務人員,最前沿崗位的講解員、接待人員的服務意識尤為重要,在編在崗的講解人員與志愿義務講解隊伍要同步發展,共同樹立博物館專業服務的窗口形象。依托全國、全省博物館講解大賽、“紅領巾”講解員風采大賽,以賽代訓、以賽促能,強化講解隊伍素質,優化講解服務供給,拓展講解服務形式,精心搭建好博物館和觀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二是讓服務更“優”。優質服務體現于細處、實處,落實到方方面面,持續深入推進全省公共文化場館試點錯時延時開放,開啟博物館“夜游”模式,不斷創新推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夜間系列文化活動,如沉浸式光影秀、“博物館之夜”“閩博星夜沙龍”等,為群眾提供多元服務,打造文化“夜宵食堂”,助力繁榮夜間文旅經濟。福建博物院升級改造的智慧書院,打造了集休憩、閱讀、娛樂于一體的新型復合文化空間,滿足觀眾“把博物館記憶帶回家”的美好愿望。
三是讓服務更“新”。探索具有福建地域優勢特色的文創試點之路,讓博物館文創成為推動文旅消費的重要引擎。以福建省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為抓手,配合展陳活動,研發“朱子納福茶禮”、船船福系列文創產品,結合開展文創線上直播活動,引爆文創消費熱潮,釋放文旅消費新動能。
四是讓服務更“全”。通過館內館外、展前展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實行觀眾參觀博物館的前、中、后期與前、中、后端的一體化管理,如開展觀眾的問卷調查與觀眾留言研究,全面了解觀眾的需求和評價,不斷改進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同時,對標對表A級旅游景區和智慧景區建設,著重在服務端發力,切實推動文博與旅游融合發展。
求雙向性融合,推動文博之旅行穩致遠
整合社會資源,探索多途徑、多方式開展社會教育,豐富教育形式,開發博物館主題旅游項目,文以化人,推動旅游成為感悟福建優秀傳統文化、增進觀眾文化認同、構筑美好精神家園的過程,更有力有效地講好福建故事。
一是策劃好主題游徑,實現游覽“一體化”。博物館不能自視清高唯我獨尊,畫地為牢故步自封,而是要努力打開館的“心扉”,打破館的“圍墻”,成為文物主題游徑的熱鬧場所。現實問題是不僅要通過辦展覽展示講座沙龍吸引觀眾,而且要注意在旅游的大體系中突出博物館的顯要位置,使博物館成為旅游鏈條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標,而且應通過博物館拉長旅游鏈條的長度。例如,福建博物院不僅是福州西湖的核心文化場所,更應成為福建歷史、閩文化最重要的收藏展示場所,與三坊七巷、鼓山連為一體。廈門博物館要與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互相對接,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則應成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景縮影。通過游徑設計,達到“到福建必到福博,來廈門必來廈博,看特區必看特區紀念館”的目標。
二是組織好志愿團體,實現定制“分眾化”。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承擔著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的特點,要努力實現博物館與觀眾、專業人員與志愿者、公眾需求與小眾追求等多重關系和組合的雙向奔赴。盡管科技手段越發彰顯作用,但人力依然是基礎,發動組織社區和志愿者可以更加滿足博物館觀眾的分眾化。福建博物院根據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需求,開發青少年版智慧導覽系統,成立“福見樂齡”志愿分享團,與福建省老年大學合作設立“銀發人才會客廳”分會廳,舉辦“黨史故事大家講”志愿宣講,為不同受眾群體提供定制化服務,全方位履行社會教育功能。
三是建設好大思政課,實現教育“衍生化”。博物館不僅注重收藏與展示,而且日益突顯教育與研究功能。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尤其在“大思政課”建設中更可以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特殊作用,見人見物見思想。作為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古田會議紀念館,已與20余所大中小學校以及部隊院校聯合開展“大思政課”教育活動,大力實施送課上門、送展上門、送紅色故事上門,成效顯著。“福博小小講解員”“海交館之友”等博物館研學旅行品牌,寓教于樂、融學于趣,以研學之旅激活人氣、播撒文化、助力成長,為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實現路徑。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服務社會、造福于民,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的必由之路。文化遺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疑是文化內核與旅游外形二者內外聯通的重要紐帶與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事實也證明,文物主題游徑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青睞,收藏了豐富歷史和珍貴文物的博物館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博物館+旅游”特色融合發展之路必將行穩致遠。
來源:國家文物局
作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福建博物院院長 傅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