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宗雄踞,黃河西來,齊魯大地,孔孟之鄉。從自然造物到人文化成,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這片土地鐫刻深深烙印。
日前,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山東省委網信委聯合指導的“何以中國·弦歌不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儒家文化發源地——山東曲阜,探尋文明足跡,傳承文化薪火,以“弦歌不輟”作答“何以中國”的歷史叩問。
知其所來:禮樂先聲 弦歌不輟
山東,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印證文明連綿不絕的考古遺址星羅棋布。
從后李文化的石磨盤初啟文明曙光,到北辛文化的粟粒斑駁,原始農耕印記訴說中華文明萌芽。
從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圖案絢麗,到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輕盈細膩,精湛技藝閃耀先民智慧火花。
岳石文化夯筑城墻、冶鑄青銅,孕育海岱地區青銅文化,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周魯禮樂,齊重工商。曲阜魯國故城中軸布局合乎周禮,臨淄齊國故城車馬儀軌盡顯霸業,齊、魯故城交相輝映,齊風魯韻相得益彰。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孔子追慕傳說時代的圣王先賢,推崇豐富完備的周禮,其行跡和思想根植于此前數千年的歷史遺產,與生長他的土地緊密相連。
器以藏禮,禮以行義。孔子以降,儒家文化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和道德倫理。器皿、舟車、宮室、衣冠皆為禮之載體,儒家文化之具象。
武梁祠漢畫像石上,宴飲圖尊卑有序,車馬行止有規,孔子問禮、荊軻刺秦、曾母投杼等忠臣義士、孝子列女的故事讓儒家思想躍然石上。
孔府舊藏明代服飾里,飛禽走獸彰顯品級,色彩紋飾各安其位,赤羅衣、飛魚袍、花鳥裙等華美服章使禮儀秩序寓于衣冠。
傳世文物、考古遺址豐富著今人對古代社會的認知,見證著中華民族從未斷流的文化傳承與價值認同。溯源歷史,尋脈中華,才能洞悉儒家文化脈絡,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乃至未來中國。
今時今日:斯文在茲 繼往開來
雅樂中正平和,佾舞規矩嚴謹,一場精神巡禮在佾舞雅樂中拉開帷幕。
11月30日,在“何以中國·弦歌不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山東大學文學院講席教授、《文史哲》主編杜澤遜等學者分享各自對文化根脈的理解。
“孔子創立的儒學,是仁學,也是一撇一捺的‘人’學。研究人性和人的價值,是關于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學說。”楊朝明表示,“他的學說是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杜澤遜講述了《永樂大典》的整理修繕情況。“我們就是要喚醒一批沉睡的史書、打撈一批新鮮的史料。”杜澤遜直言,對于這項有些枯燥的工作,唯有甘于寂寞,不慕紛華,才能深入進去。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堅守,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斷。
古木蒼遒挺拔,掩映“萬仞宮墻”,孔廟坐落曲阜城內,盡顯莊嚴肅穆。
今年適逢曲阜孔廟、孔林、孔府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30周年。這些年,文物部門摸清文物資源家底,國內1000多處重要儒家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實施“三孔”古建筑保護修繕,探索形成規范的“歲修”制度和預防性保護機制;碑碣石刻通過集中陳列、科學修復、整理出版,保護實現量質齊升;孔府檔案保護和數字化建設、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建設等成果亮眼。
遺產監管體系不斷優化,政策規劃助推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建設和諧共進,消防保衛、執法巡查筑牢安全防線,古建保護修繕隊伍護航遺產安全。
多年來,文物部門致力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儒家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明其所往:成風化人 別開生面
從藏品研究到陳列展覽,從社會教育到學術論壇,文物系統正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引領,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持續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在孔子博物館,全息影像、LED互動觸摸屏、虛擬現實技術等多種互動方式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通過“夫子問答”的屏幕,觀眾可以給孔子“發微信”提問,聆聽孔子的解答;“鼓瑟擊磬”裝置讓觀眾能夠嘗試奏出雅樂之聲;“稷下學宮”互動體驗裝置,則讓觀眾可以觸屏的方式將諸子百家“頭像對對碰”,添趣味,漲知識。
孔子博物館展廳里,一幅“孔子觀欹器圖”引人駐足,畫面中的孔子以古老而獨特的盛水器具——欹器論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千里之外,一件欹器實物正在“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中展出,與畫作中的場景遙相呼應,共同詮釋著儒家文化精髓。近年來,文博單位挖掘文物價值,推出“高山景行”“大哉孔子”“孔府精品文物”等多項儒學文物主題展覽,講好中國故事,賡續歷史文脈。
孔子研究院里,以詩、書、禮、樂和“藝”為主線的禮門義路、洙泗之上、傳禮繼世、器以載道、游藝今古等幾個體驗區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體驗者感受儒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滲透與深刻影響;國際孔子文化節、世界儒學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盛會講述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日漸成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泱泱中華,郁郁文明。先賢偉岸的身影從歷史走來,文化根脈的延續生生不息,古老文明的智慧“周游列國”,向著更廣闊的世界。
來源:國家文物局
編輯:趙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