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造就一代體魄強健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依據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以及山東省教育廳《關于加強高校體育課程建設的意見》的精神,在總結我校體育課程建設和改革實踐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校體育課程教學大綱,使其體育課的教學與管理更加科學合理、規范統一。
通過體育課教學,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他們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我們培養出的學生不但具有強健的體魄,有一定的體育常識,更主要的是通過體育文化的熏陶和體育活動的磨練,養成頑強拼搏的意志、吃苦耐勞的品格、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終身體育的意識。
二、體育課的性質、目的及任務
(一)體育課的性質
體育課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學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課程。
體育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
(二)體育課的目的
體育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人質量的重要標準。在“建設工科特色鮮明,經濟、管理、藝術、醫護、教育等學科專業協調發展,省內領先、國內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的宏偉目標下,體育課程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健康第一的意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切實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他們終身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三)體育課程的基本任務
體育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具備以下能力:
1.愛好運動,積極參與各種體育運動,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能測試和評價自身體質健康狀況,編制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
2.熟練掌握2—3項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
3.全面發展與健康有關的各種技能,提高運動能力;熟練掌握一、兩種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能選擇人體需要的健康營養食品,形成健康的行為習慣。
4.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通過體育活動改變心理狀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運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三、體育課程設置和各項目分數權重
(一)體育課程設置
1.本科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滿四個學期共計144學時的體育課程。每學期18周,每周2學時,共計36學時,其中32學時為正課,4學時為輔導課。根據學校有關文件精神,輔導課由體育教學部統一安排并組織實施。學生在每學期體育課學習中,應按照個人選定的教學項目進行學習鍛煉。學生的體育課成績在及格及以上是獲得畢業、學位證的必要條件之一。
2.根據學校體育的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的自身規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不同項目的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
3.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運動實踐中注意滲透相關理論知識,運用多種形式和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安排約10%的理論教學內容(每學期約4學時),擴大體育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4.學校代表隊與部分有體育特長學生的專項體育訓練納入體育課程之中。校代表隊隊員根據完成訓練課(每周不少于3次)和比賽任務的情況,教練員可以給予相應的成績,替代體育課成績。
5.對部分身體異常、特形和病、殘、弱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指導健康、保健為主的適應性體育課程。
(二)體育課各部分成績所占分數權重
1.第一、三學期:
專項技能部分:占50%;
體能練習部分:男生1000米跑、引體向上、坐位體前屈;女生800米跑、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占30%;
學習態度部分:上課出勤率、課堂表現,占20%。
2.第二、四學期:
體育理論部分:體育基礎理論、專項理論,占20%;
專項技能部分:占40%;
體能練習部分:50米;立定跳遠,兩項,占20%;
學習態度部分:上課出勤率、課堂表現,占20%。
注:理論考試不及格者,學期總評成績為不及格。
四、體育課程結構及內容
體育課程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選編教學內容的基本出發點,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堅持健身性與文化性、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的原則。
本課程由基礎體育課教學項目、特色體育課教學項目、趣味體育課教學項目、保健體育課教學項目四部分構成。
(一)基礎體育課教學項目:田徑與技巧。
(二)特色體育課教學項目:荷球;氣排球。
(三)趣味體育課教學項目: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健美操;體育舞蹈;瑜伽;排舞;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初級三路長拳;初級劍術;散打;輪滑。
(四)保健體育課教學項目:開設以指導康復、保健為主的適應性體育課程。學生需經校醫院保健科認定資格后方能選上此課程。
五、體育課程教學管理
(一)課程安排及管理辦法
1.體育課教學原則上以學生自主選擇項目為教學班或行政班級,每個教學班級內人數最高限為40人。如某項目報名學生不足20人時,原則上不建班。
2.學校教務處在各學期末統一安排下學期課程網上選課。學生在規定選課期間,要積極參與網上選課,在規定的上課模塊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課教學項目。體育教學部根據各個教學模塊學生數量及師資、場地情況,統一安排好每個單元的教學項目。
3.開學前學生應從網上獲取自己體育課上課項目、時間、地點和任課教師,并在第一周上課時提前到達指定的集合地點去查找自己的上課班級和任課教師。
4.開學第一周,任課教師必須要提前到達體育教學部指定的集合地點去認領自己教學班級的學生,并按照教務處選課提供的信息,做好組班、排列隊形,清查人數,安排好各項教學工作。
(二)課堂管理
1.上課時間:執行學校統一的上課時間。正課安排3-4、5-6節,輔導課由體育教學部安排在7-8節(課外活動)時間段。
2.任課教師要嚴格執行考勤制度,并負責對學生的體能與運動技能、學習態度與行為(包括出勤、課堂表現)、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進行綜合評價。
(三)教學考核
根據各教學項目特點,制定相對統一的考試方法和評分標準,由任課教師按照教學進度規定時間隨課堂組織考試。
1.考試方法
⑴體育理論部分:采用開卷筆試,隨堂考試,體育教學部統一閱卷評分;
⑵專項技能和體能部分:由任課教師按照統一規定的考核內容、方法隨課堂進行考試;
⑶學習態度: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上課出勤情況和課堂表現評定。
2.評分標準
教師根據項目特點采用百分制評分。90分以上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中等;60—69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每班優秀率應控制在20%以下,不及格率應控制在1%至5%之間。
無故缺勤者,每缺勤一次扣2分,每學期缺勤5次及5次以上者將被取消考試資格。
(四)成績登錄
教師在體育課程結束后,核算學生成績,并按體育教學部統一制定的“學生體育課成績統計表”填寫、保存,然后經過教研室主任審核后按學校教務處規定時間在網上登錄學生成績。
六、體育課程教材的選用原則
全面貫徹《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精神,對我校體育課程教材進行選用時依照以下原則:
(一)堅持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選用教學內容的基本出發點,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體育文化含量。
(二)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根據學生特點、地域、氣候、場館設施和器材等情況編內容,力求少而精,講求實效,并注意與中學教材的連貫和銜接。
(三)堅持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教學內容應以人為本,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適應教學對象,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智力優勢,為學生所用,便于學生課外自學,自練。
(四)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汲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
(五)充分反映和體現《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內容和要求。
七、執行大綱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應努力鉆研大綱,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所規定的教學內容。
(二)在保持教學大綱基礎內容的前提下,教師可根據學生掌握技術、場地及氣候條件等具體情況對教學進度做必要的調整,但調整部分不得超過大綱規定的30%(以學時計算)。
(三)理論部分可隨堂講授,也可集中進行學習。提倡采用多媒體教學。
(四)在教學形式上應突出體育理論與實踐技術教學相結合,課堂內外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