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青島黃海學院創建于1996年,是經教育部批準、具有學士學位頒發資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學校坐落在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核心位置,山海相間,氣候宜人,交通發達,宜學宜居。占地面積1440余畝,建筑面積42萬余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教職工1200余人。
學校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訓,踐行“惟德惟能、止于至善”的校風和“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的學風,緊緊圍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諧發展、創新發展的道路。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精心打造學生德、能培養的特色平臺,依托校內的孔子學堂、雷鋒紀念館、大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和工程訓練中心等校內平臺,形成“以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以紅色文化育人、以工匠文化實踐育人、以創新文化協同育人”的四文化融合育人辦學特色。
近年來,學校全體師生凝心聚力,克難攻堅,全力創建省級“經典誦讀”特色學校。在省、市教育局的關懷和指導下,在學校領導的重視下,經典誦讀工作被列入學校的常規工作、專項任務,切實做到有完善的組織機構、有規章制度、有運行載體、有目標考核,已邁入了一條目標明確、管理到位、運行有序的良性軌道,形成了一種:上下協同、全員參與、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現將我校的特色學校創建工作總結如下。
一、特色內涵及辦學特色定位
長久以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構成炎黃子孫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質力量的源泉之一。歷代名篇佳作是育人的寶貴精神食糧。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對于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弘揚傳統文化,誦讀經典作為學校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一種方式方法,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極大關注。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地方人文資源優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我校秉承“ 經典引領,構建人文校園”的辦學理念,在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以特色項目的開發為突破口,培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未來接班人。
二、特色創建歷程
青島黃海學院歷來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語言文字工作的有機結合。2011年,我校在校園內立孔子銅像,建“六藝壇”“群賢道”,以國學經典名句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2012年9月即成立了國學院。2013年起舉辦國學研修班和淑女禮儀班等特色班級,同時面向全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近7年的辛勤耕耘,深入開展國學教育,以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成為我校四大辦學特色之一。2017年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時得到評估專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在工作中,我校語委辦與國學院通力合作,將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推進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傳承發展與開展國學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切結合,進行積極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
在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學校自2015年開始,正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工程,學校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作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并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項活動中去。主要措施如下:
(一)建立健全機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學校高度重視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將經典誦讀活動納入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學校組建以校長為首的領導小組,制定切實有效的實施方案;在教師隊伍中形成集體共識,突出全員參與;學校、年級、班級層層管理,將不斷加強日常巡課檢查、定期評估、獎勵等制度,從而推進誦讀工作全面開展,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
(二)加強宣傳引導,提升師生認知
在全體師生中廣泛、深入地宣傳實施經典誦讀推廣工程的意義,增強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吃透誦讀理念,落實新課程要求;掌握指導誦讀活動方法,提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導讀的活動主題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生養成傳統美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三)認真精選教材,探索特色育人模式
文化的傳承向來離不開語言文字,以語言文字工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是我們的文化使命。青島黃海學院在探索語言文字工作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育人模式時,以國學院為平臺,面向全校開設《國學基礎》課程及開展傳統文化講座,實現國學教育的有教無類(面上推廣);同時舉辦國學研修班、淑女禮儀班等特色班級,進行以“四書”為主要內容和以“新六藝”為載體的精英教育,實現國學教育的因材施教(點上突破)。
1.有教無類,注重推廣普及,《國學基礎》課程寫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
深入開展國學教育,以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是我校的辦學特色之一。國學院承擔著面向全校開設國學課程,對外進行學術交流之任務。在多年的教學探索及教學改革實踐中,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國學基礎》課程日趨成熟和完善,以《論語》《大學》《老子》等經典為核心,將詩教、禮教、書教等與語言文字相關的內容融入課程之中。
學生上、下課要向古圣先賢和教師行鞠躬禮。課堂講解中廣泛征引古詩詞充實論證所學內容,或以詩作結,引導學生誦詩、作詩,讓古典詩詞浸潤國學課堂,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體會詩詞的文句之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曾探索將書法教育融入學生第二課堂,由國學院專業書法教師錄制書法教學視頻上傳至學習通,指導學生在課上、課下練習書法,書寫內容以古典詩詞為主,“心正則筆正”(柳公權語),許多學生因此愛上書法,進入國學院深修有得。《國學基礎》課程在內容上以《論語》《大學》等經典章句為核心,結合禮教、詩教、書教,從而使學生國學課堂上感覺不到枯燥無味,而是能夠充分領略到國學經典文句的雋永與詩詞的無窮魅力。
在我校2017版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國學基礎》課程被列為通識教育選修模塊的必選課程,從而為語言文字工作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育人提供了制度的保證和實施的舞臺。對于專科學生,則通過開展國學講座的形式進行,國學院每位老師針對學生程度和興趣點,每人選定一個主題講演,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進入傳統文化之門,不少同學選擇來國學院旁聽以求深研。
2.因材施教,開展精英教育,特色班級課程別開生面備具語言之美。
如果說《國學基礎》課程是面上有教無類的推廣普及,那么國學研修班和淑女禮儀班的舉辦,則是點上的提高升華,是因材施教,開展國學精英教育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我校自2013年起舉辦了第一屆國學研修班(現已舉辦六屆),2015年開始舉辦第一屆淑女禮儀班(現已舉辦四屆),兩類班級相輔而行,課程別開生面,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語言文字工作的深度融合。這兩類班級的學生,是從全校本科各專業經過筆試、面試等環節選拔而來,要求有志于研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修滿兩學年8個學分,學習期滿后頒發國學院結業證書。
這兩類國學特色班級的課程,我們概括為“四書奠基 六藝并舉”,四書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傳統經典,六藝則指禮、樂、詩、書、畫、舞等“新六藝”。四書的講習不求面面俱到,以領會宗旨,得其精要為綱領;六藝的課程則相對活潑生動。禮儀課程融合了古禮和灑掃應對及現代商務禮儀,體現古禮的內涵及現代的應用,國學課堂莊嚴誠敬,上下課行禮蔚成風氣。音樂課程則包括了古箏課、古琴課等,俗語講“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禮樂教室中時常傳來琴聲陣陣,學子流連其中,耳濡目染,身心愉悅。“國魂凝處是詩魂”,《詩經》是深受學生喜歡的課程,《論語集聯韻譯》《道德經集聯韻譯》則是國學院的特色教材,將經典的精華依韻集聯,更加體現了語言文字的簡約深美。學生自發成立了“國風詩社”,聚會講習,不亦樂乎。書法的練習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將書法課程學時設置為一年,許多學生因此進入書道之門,小有所成。國畫課更受學生喜歡,經過一個學期的摹寫描繪,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每年都舉辦書畫展,將習作展出,受到師生的好評。
此外,國學院還開設有茶藝課、舞蹈課等特色課程。國學院指導的國學社、漢服社、國風詩社、茶道社等各類社團每年都聯合舉辦“國學之春”元旦晚會,學生將平日所學的書法、國畫、古箏、詩詞等進行匯演,別具一番氣象。我校的校訓是王陽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則是國學院的靈魂課程,每次上課時學生都齊聲誦讀《教條示龍場諸生》,課堂上則要分組討論分享所學內容,課后在微信群和學習通上傳遞家書作業,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和表達能力在此課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總之,特色班級的各類課程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語言文字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兩者共同促進,相得益彰。
3.寓教于樂,傳承吟誦藝術,使傳統絕學煥發生機發揮其當代價值。
吟誦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讀書方法,是古人進行詩文創作及誦讀傳播的重要方式。通過對古典詩文的吟誦,能夠重回詩歌產生的‘聲音現場’,更為深切地理解和體會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韻味。吟誦是詩教、樂教,寓教于樂,寓教于美。舊式正統教育傳播國學,吟誦堪稱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吟誦藝術與古典詩詞的結合,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語言文字之美,然而,解放后吟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在當代堪稱絕學。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吟誦絕學,我校國學院先后邀請中華吟誦學會理事、中華吟誦學會青島工作處副處長林打打,琴島吟誦社社長王畬來校講學、授課。國學研修班、淑女禮儀班一時吟哦之聲不絕,莘莘學子從對吟誦的不解、質疑,到歡喜信受,傳習成風,從而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我校曾同時邀請青島市古琴協會名譽主席、著名古琴家姜抗生先生與林打打老師來校進行學術交流,當時由姜抗生先生撫琴,林打打老師吟誦《詩經·關雎》篇,一時成為美談,今姜先生、林老師均已過世,回想當時授課情景,令人無限懷想和不勝唏噓。
(四)加大經費投入,改造誦讀環境
在學校經費有限的條件下,我校積極創造條件,大力升級改造孔子學堂,為廣大學生提供一個書香博雅的誦讀環境。為了保證誦讀經典時間,每天上午、下午固定15分鐘為國學院共同誦讀時間。同時各班還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我們合理有效地利用了這些時間。這樣既能保證活動順利開展,又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情操,開闊心胸,端正品性,塑造學生優秀人格。
三、“五個堅持、四個結合”,全面實施特色創建
(一)實施“五個堅持”,注重提高效率
1.堅持引導,激勵為主,營造一個人人都在誦讀的環境。利用課余時間播放古典音樂古詩新唱,讓學生隨時隨處,輕輕松松的感受經典。并大力開展“我愛經典”誦讀活動、經典書寫比賽、經典誦讀手抄報展覽等。
2.堅持與家長、社會溝通,提高駐地社區認識,并取得支持。我們開展了街道、社區、家長問卷調查活動,以引發家長、社會對經典文化的關注,并力求帶動有識之士參與到誦習、研習經典文化的活動中來。
3.堅持在指導時不刻意講解,只要求學生多讀熟讀,不死記硬背,做到瑯瑯上口。學校、班級每周下發周誦讀內容、進度、計劃、抽查、競賽、測試等,只看讀、背的熟練程度,詩文的理解不作為評價依據。
4.堅持常抓不懈,逐步深入。每天堅持課余時間誦讀10—20分鐘,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背誦的速度可以采取漸進的方式。
5.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對于興趣高、進步快的學生,由國學院牽頭組成特長班(組),單獨指導。
(二)做到“四個結合”,促進全面提高
1.與德育工作相結合,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生命線,我校始終把德育工作擺在首位。在“經典”的引導下,我校的德育工作開展得扎扎實實,學校以經典誦讀為載體,開展了讀書征文活動。讓學生博覽群書,以睿智正德、提高品位,把經典誦讀納入對學生行為規范的考核中,定期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學生評比表彰活動。我們欣喜地看到,通過誦讀經典,規范了學生的行為,講文明、守紀律的行為已蔚然成風。
2.與課程相結合,促進教學改革。
我們將經典誦讀與新課程有機結合,用新的教學理念,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賦予古老的文化以更多新的內涵。教師根據本班實際,承擔相應的課題進行系統的訓練。結合課改,教師積極撰寫“經典誦讀”教學感想、心得體會。
3.與校園文化相結合,打造特色校園。
我校在校園內立孔子銅像,建“六藝壇”“群賢道”,以國學經典名句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4.與第二課堂文化結合,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
通過特長生培養挖掘學生潛能,豐富學生第二課堂文化,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發揮。
四、經典誦讀工作成果
青島黃海學院將語言文字工作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以國學院為平臺,以傳統文化特色課程為媒介,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經典育人成效顯著,特色班級成果喜人
語言文字是國學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論語》等國學經典則將語言文字之雋永與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完美融為一體。通過傳統文化有教無類的普及教育及特色班級的精英培養,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與可喜成果。
2011年5月25日,我校舉行孔子銅像揭幕典禮與千人經典誦讀儀式,全校師生掀起閱讀中華經典的熱潮。2015年,中國孔子基金會授予我校孔子學堂“最具人氣獎孔子學堂”稱號(我校孔子學堂是中國孔子基金會全國百堂計劃推進中最早成立的)。2015年5月國學院淑女禮儀班學生參加山東省大學生中華傳統茶藝表演大賽,獲團體與個人三等獎。2016年,我校國學院學生參加山東省首屆《論語大會》,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省級二等獎的佳績。2016年團中央授予我校“青年之聲國學教育示范基地”稱號。2017年《國學基礎》課程獲得學校優質課程建設立項;2018年7月,《國學基礎》課程獲得學校“課程思政”課程建設立項。2019年4月,山東省首個高職高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調研報告出爐,我校的辦學經驗得到專家學者的充分肯定,認為成績突出、特色鮮明,可作為典型案例向各校復制、推廣和實施。2019年8月,第五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王府學校隆重舉行,我校國學院榮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年度優秀組織單位獎”。
(二)詩教書教結出碩果,吟誦絕學后繼有人
詩的語言最為精煉美妙,故而人們常把最美的語言叫做“詩一般的語言”。詩教與禮教、樂教、書教相結合,則成為語言文字與傳統文化完美的載體與媒介,以語言文字工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而傳統文化的弘揚則可使語言文字工作更具深度和魅力,更加豐富多彩。
我校的詩教工作開展有聲有色,2013年中華詩詞學會授予我校國學院“中華詩詞培訓基地”稱號。2014年山東省詩詞學會授予我校“齊魯詩教先進單位”稱號。吟誦絕學也“后繼有人”,2015年國學院武建峰同學參加青島市大學生國學經典吟誦大賽獲二等獎。2015年5月28日,學校儒家茶道社選送的作品《禮茶》在“山東省大學生中華傳統茶藝表演大賽”中榮獲團體三等獎。2018年9月,國學院學生參加“讀中國”山東省大學生詩文誦讀大賽,張玉婷、于逍瑤同學獲得原創本科高校組三等獎,陳娟同學獲得朗誦本科高校組優秀獎。國學院參加2018中華經典吟誦大會,經專家團品鑒,被中國孔子基金會評為“吟誦傳習人單位”。2018年11月,國學院溫燁淥、陳金蘭、陳薈竹三位同學參加了“CCTV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濟南賽區選拔賽。2016級國學研修班史海強、田坤第一次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等級考試就考取得了高級(7級)的好成績。2019年7月3日在“青島市學生吟誦經典大會”上,青島黃海學院《我愛這土地》吟誦表演榮登QTV-6電視頻道,這次活動又進一步激發了同學們對中華語言文字的學習熱情,激勵學生將中華經典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下去。
五、鞏固成果、展望未來,不斷擴大特色影響
青島黃海學院將語言文字工作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共同服務于人才培養,經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得到了社會的肯定,為探索新時代高校語言文字工作的定位與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中華優秀語言文化中蘊藏著中華文化深厚的精神基因,做好高校的語言文字工作可謂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新時代高校的語言文字工作,應有新定位、新方向、新起點、新氣象,而語言文字工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無疑是一條可資借鑒、值得深入思考與研究的有效途徑。
目前,各項經典誦讀活動在我校已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它已經成為我校重要的辦學特色之一。但我們深知,我們還存在著不足,如經典誦讀經驗還較零散,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教師的古文修養還有待加強。
今后,我們將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系統培訓與學習,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古文素養和理論研究水平。充分運用信息化平臺,鼓勵學生開設專題閱讀。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究意識,加強誦讀方法研究,不斷完善評價體系。
經典潤校園,書香塑情操。在經典誦讀這條道路上,我們將以更大的熱情,期待未來收獲更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