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時期統一戰線和諧階級、階層關系的路徑研究
作者:蔡宇宏
摘要:
和諧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面對社會階級、階層分化的實際狀況,構建新時期統一戰線和諧階級、階層關系,首先要轉變觀念,發揮統一戰線組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優勢,擴大和加強統戰聯盟的社會基礎;其次要樹立正確矛盾觀,構建多元包容型階級階層合作機制,實現不同階級階層間多元利益整合;再次要正視階級、階層間的文化觀念沖突,實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多元文化整合。
階級、階層關系是統一戰線聯盟最基本最重要的結構關系,決定著統一戰線的性質、格局和發展方向。在“和諧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和諧的階級、階層關系是統一戰線和諧發展的基礎。目前,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急劇分化,統一戰線的階級、階層間關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基于利益分化所引發的階級、階層沖突,使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和諧階級、階層關系面臨著挑戰。鑒于此,新世紀新階段的統戰工作必須審時度勢,依據變化了的社會現實,轉變觀念、更新手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構建和諧階級、階層關系。
一、針對社會階級、階層分化的實際狀況轉變觀念,擴大和加強統戰聯盟的社會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這些傳統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之外,涌現出了以個體勞動者和私營企業主為代表的具有明顯特征的社會新生階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內部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聯盟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進一步提高統一戰線組織的合法性和凝聚力,新世紀新階段的統一戰線必須采取措施,努力擴大和加強聯盟的社會基礎。
(一)關注傳統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分化發展現狀,不斷夯實聯盟的階級基礎
首先,根據社會階級、階層變化,轉變觀念,豐富和擴展工農聯盟概念的內涵,擴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階級基礎。我國的國體和政體決定了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必須由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政治語境中,“工人階級”是“無產階級”的同義詞,其包含兩大要素:一是不占有生產資料,二是出賣勞動力。但是在今天,技術與經濟制度的發展已經使生產資料的含義大為擴展;勞動分工的細化又使出賣勞動力變得難以定義,進而也不一定是獲得基本生活的唯一手段⑴。這樣,工人階級的內涵發生了較大變化。同時,改革開放后,擺脫了土地束縛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擁入城市,他們雖然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著與城市產業工人一樣的工作,儼然成為城市中的準工人階級,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喊出了我們也是工人階級的呼聲。而且,現今社會中還有許多新生的階層也是從傳統的工、農階級中分化出來的,他們之間有著血緣關系,這樣工農聯盟的外延也大大擴展了。社會階級、階層格局的變化,是統一戰線科學配置社會力量的基本依據,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必須科學分析和正確把握我國社會階級、階層分化現狀,豐富和擴展工農聯盟概念的內涵,及時整合分化了的社會基礎性力量,增強統戰聯盟的組織力、動員力和凝聚力,只有這樣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才能永葆青春,不斷發展壯大。
其次,切實保障工農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夯實統戰聯盟的階級基礎。工農聯盟的社會基礎是廣大的工農群眾,他們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統一戰線的依靠力量。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促進了我國社會的極大發展,社會中(包括工農群眾在內)的絕大多數都從中獲得了利益,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由于社會資源配置模式和社會分層機制的變化,致使工農群眾在國家新的制度安排中獲益相對較少。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日益加劇的收入差距和資本的強勢以及對自身利益維護和保障的無力感,使這一群體強烈地感受到其在社會中的底層地位。這樣的利益獲失狀況和階層位序結構顯然與我們黨一貫的方針和宗旨相違背,從而引發他們對黨和國家的現行制度產生一種疏離感。現如今,經受了市場經濟洗禮的工農群眾已不再用理想的眼光和從抽象的政治角度來審視自身的社會地位,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他們逐漸意識到自身的利益,提出了帶有群體性特點的利益訴求。目前,工人、農民階級在我國人口總數中仍占多數,在階層規模上大大超過其他群體,仍然是執政黨的當然也是統一戰線的依靠力量,因此,必須充分重視這兩個階級的歷史貢獻與時代地位,采取措施切實維護和保障他們的利益,保證他們在社會發展中的應有地位,重塑他們對國家的忠誠,否則,統一戰線的階級基礎就會受到削弱和動搖。
(二)發揮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組織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優勢,吸納和包容新生社會階層,擴大聯盟的群眾基礎
新生社會階層是指在改革開放中產生的包括私營企業主階層、管理者階層、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工階層等在內的一些新的利益群體。他們基本上是從傳統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中分化出來的,如今這些階層已經頗具規模,在中國社會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其中,私營企業主階層、管理者階層、個體工商戶通常被稱為新興社會階層或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他們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受益頗多的群體,因而對國家改革開放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持支持和歡迎的態度,但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和維權意識的增強,新興階層漸漸地對他們的地位有了更多的認識,他們顯然不滿足于經濟條件的改善,希望有更多的政治參與。農民工階層則是從傳統農民階級中分化出來的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人數眾多,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勞動者的重要主體,并且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這一群體人數將會越來越多。據統計,在2010年,農民工就已經達到我國工人總數的2/3以上,占據了我國建筑業勞動力的90%、煤礦采掘業的80%、紡織服裝業的60%,以及城市一般服務業的50%,是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⑵。經過長期城市生活的磨煉,如今農民工階層的整體素質和自我意識都顯著提高,然而,他們雖然喊出了“我們也是工人階級”的呼聲,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禁錮,卻被迫游走于城市與鄉村之間,非工非農、亦工亦農的社會邊緣人身份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基本公民權的缺失,使他們很難融入城市社會,成為有一定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的真正的工人階級。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同工不同命的底層感受,以及就業、住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基本權利與城市市民的不平等,自然會讓這一群體產生對現行政策和制度的不滿情緒,如果不及時地加以疏導和化解,極易使這他們發展成為現行體制的異己化力量。
新生社會力量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社會結構性力量的均衡,極易引發社會關系的緊張,其多元化的利益訴求也給現行政體的利益整合功能帶來了壓力,因此,執政黨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緩解這種緊張和壓力,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按一定的規則或規范將獨立出來的新生力量納入社會共同體,從而擴大執政黨的群眾基礎,是緩解由于轉型期社會結構分化所引發的社會關系緊張狀態的有效舉措,而賦予社會成員政治身份和參與空間則是實現制度化容納的基本機制。“在我國現行的政治體制下,統一戰線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執政黨的一個聯合戰略,在我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⑶,“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更加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廣泛性”⑷,其思想理念與實踐原則在吸納和包容社會新生力量、化解社會矛盾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統一戰線的實質是不同社會力量的大團結、大聯合,“爭取人心,凝聚力量”是統一戰線的根本任務。在“和諧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和巨大的包容性,能夠把改革開放過程中產生的各個階層、群體吸納、包容到這個聯盟中來,使之成為政治共同體中的一員。目前新興社會階層已經發展成為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身份也已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在其經濟地位獲得合法性保障的同時,其政治參與權也通過人大、政協等制度化的途徑得到了擴展。相比而言,農民工階層作為新世紀新階段統戰聯盟中“社會主義勞動者”的重要一員,對由其名義上的政治身份與其現實生活中社會地位之間的矛盾所引發的社會緊張,雖然已引起人們的關注,但目前仍沒有出臺切實可行的制度安排加以解決,長此以往,必將會影響這一群體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認同感,進而影響和削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今后,統一戰線必須進一步發揮其廣泛性、包容性和社會性特點,重點關注農民工階層公民權的實現,在充分發揮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及政治協商制度優勢,不斷拓寬新生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渠道和途徑,創新參政議政的內容與形式,滿足新生社會階層日益擴大的政治參與需求的同時,還要發揮自身優勢作用,積極推進制度改革和創新,督促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切實保障新生社會階層中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增強他們對現有政治體制的合法性認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擴大和夯實統一戰線的群眾基礎。
二、樹立正確矛盾觀,構建多元包容型階級階層合作機制,實現不同階級階層間多元利益整合
經濟關系決定人們的道德關系,利益分化是社會轉型期最普遍、最本質的變化,目前我國社會不同階級、階層間所產生的種種矛盾和沖突,歸根結底都是由于利益分化所引發的。面對由利益分化而產生的矛盾和沖突,執政黨只有科學分析、客觀面對,樹立正確矛盾觀,建立起對利益分化進行有效整合的社會機制,才能解決好由此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贏得社會公眾對國家現行制度安排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在利益分化的大潮中實現黨領導下的統戰聯盟的大團結、大聯合。
(一)科學把握新世紀新階段社會矛盾的性質,堅持用改革發展的手段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正確面對和客觀分析轉型期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的性質,是我黨正確處理一切社會矛盾和沖突的前提。在多元社會中,不同階級、階層間的矛盾,歸根到底是由于經濟利益的差異或對立而引起的。階級、階層間的矛盾有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之分。對抗性的階級、階層矛盾,是指不同階級或階層間由于根本利益的對立而產生的矛盾。這些對抗性矛盾表現為激烈的階級斗爭。非對抗性的階級矛盾,通常是指不同階級或階層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由于階級或階層具體利益的差異而產生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目前,我國社會結構的多元分化主要是由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社會分工不斷發展所引起的,它與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調整和優化的結果⑤,由此所引發的不同階級或階層間的利益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階級間的對抗性矛盾,而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由社會不同主體間的利益差異所導致的結構性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范疇。
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處理階級、階層間的矛盾不能像以往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那樣,只注重人們的階級身份,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去觀察一切,把工人、農民等勞動者階級同其他階級、階層之間,看成改造與被改造、戰勝與被戰勝之間的關系,企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消滅私有制殘余,消滅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殘余,實現“一大二公三純”的理想社會,更不能把勞動者階級同其他階級、階層間的利益差別看成是敵我矛盾的沖突,造成階級、階層關系的極度緊張,否則就會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嚴重危害。在和諧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針對改革開放中所出現的階級、階級間的利益矛盾,必須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加以解決,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以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為宗旨,“主要靠改革和發展的方式,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優化社會結構,通過改革健全社會制度,避免社會的兩極分化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作為黨的執政興國重要法寶的統一戰線,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各階層的關系,通過自身的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的積極因素,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化解一切影響團結穩定的消極因素”⑹,以此推動和實現社會不同階級、階層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二)尊重、維護和照顧同盟者利益,切實關注弱勢群體利益
統一戰線是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為實現共同目標而組成的聯盟。統一戰線不同主體之間有共同利益也有具體利益,他們在完成共同目標的過程中實現共同利益和具體利益。所以,統一戰線的團結和聯合,是與利益的實現緊密相連的,只有尊重、維護和照顧同盟者利益才能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從這點出發,黨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采取支持、幫助、引導、包容的態度,明確把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工作納入黨的統戰工作的范圍,強調要“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健康成長,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⑻,并且早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賦予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的政治身份,從而確立了新興社會階層在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中的同盟者地位。執政黨的這些政策和舉措有力地維護了新興社會階層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合法性,壯大了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新生力量。
來源:《社會主義研究》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