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向社會公示了新一輪新設置高校名單。共有十一所高校擬更名,其中有四所更名院校是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本科院校;三所更名院校為新設本科院校;四所更名院校為學院更名為大學。具體名單如下。
2019年擬批準設置高等學校名單
|
序號
|
申請建校名稱
|
建校基礎
|
申報省份
|
辦學性質
|
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本科學校(4所)
|
1
|
馬鞍山學院
|
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
|
安徽省
|
民辦
|
2
|
福州工商學院
|
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
|
福建省
|
民辦
|
3
|
濰坊理工學院
|
山東師范大學歷山學院
|
山東省
|
民辦
|
4
|
新疆理工學院
|
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公辦
|
二、新設本科學校(3所)
|
5
|
安徽藝術學院
|
安徽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
安徽省
|
公辦
|
6
|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
|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
|
福建省
|
公辦
|
7
|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
|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公辦
|
三、更名大學(4所)
|
8
|
阜陽師范大學
|
阜陽師范學院
|
安徽省
|
公辦
|
9
|
湖南工商大學
|
湖南商學院
|
湖南省
|
公辦
|
10
|
江蘇海洋大學
|
淮海工學院
|
江蘇省
|
公辦
|
11
|
甘肅政法大學
|
甘肅政法學院
|
甘肅省
|
公辦
|
這是繼一年前公示四十所高校更名之后的又一次公示。不過,與一年前發布的“2018年擬批準設置的高等學校名單”相比,今年發布的“2019年擬批準設置高等學校名單”中更名高校數量少了很多,僅有十一所,幾乎是上一次更名高校數量的四分之一。擬更名高校數量大幅度下降,是不是說明高校更名的熱度有所降低?亦或是高校轉設、新設、更名的標準有所提高,讓一些有更名想法卻因整體水平不達標的院校無法實現更名?這些問題雖然得不到確切的答案,但這種趨勢有著比較好的預示:未來高校的更名大概會被嚴格控制,隨隨便便就換個校名的現象應該不會再出現了。
從本次更名的十一所高校名單看,三所擬更名的民辦院校校名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其新校名明顯“公辦化”。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山東師范大學歷山學院、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從原校名中很容易就能看出它們是民辦大學,如今要更名為福州工商學院、濰坊理工學院、馬鞍山學院,校名完全沒了民辦的“味道”。這種情況在去年更名的四十所高校中也有出現,民辦院校寧波大紅鷹學院更名為寧波財經學院;鄭州成功財經學院更名為鄭州商學院;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更名為保定理工學院;河海大學文天學院更名為皖江工學院……
民辦院校校名“公辦化”的最大動機是可以幫助“優化”招生環境,至少在校名上與公辦院校處于同一個水平。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每當民辦院校改了一個與公辦院校類似的校名,學校的分數線就會上漲。
高校更名并非一蹴而就,過程之艱辛、程序之繁瑣,不被折騰到“雞飛狗跳”都很難實現。然即便困難重重,眾多高校依然前赴后繼,可見更名誘惑力之大。
高校這樣做有它的道理,因為很多考生以及考生家長對校名比較重視,在他們看來,校名是“大學”的高校一定比校名是“學院”的高校好。所以“學院”們為了吸引考生的關注,只得拼命更名為“大學”。
比較可悲的是,有些高校把更名當成“重點工作”去推進,大學淪落到重點抓更名工作,還有什么好說的。更可悲的是,那些畢業了的大學生,瞬間沒了“母校”,當他們翻開畢業證,看看上面印章,想到“母校”從此消失,心里可不好受。不過,還是要祝福這十一所高校,它們的努力終獲回報,料想將會獲得更多的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未來發展也會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
(信息來源:軼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