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應用型大學,何為高水平
地方應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建成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是地方高校的戰略目標。但何為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在當前各種紛繁復雜的排行榜、指標體系面前,如何真正理解、認識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內涵并厘清、明確其外在表征,從而引導地方高校精準尋位、合理定型、特色發展?
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應該是定“根”在地方,“生長”于地方,“成長”于地方,與地方共生共榮;應該是定“位”在應用,高校人才培養的生命力在于應用,科學研究的源動力在于應用,彰顯地方大學的“應用”價值觀;應該是定“標”在高水平,在全國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參照系中位居一流,在服務區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貢獻度上“有為”“有位”,凸顯地方大學的學科專業優勢。
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又該有何特征?從高校建設者的視角,筆者認為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外在表征,可以概括為“三力”:招生吸引力、畢業生競爭力、資源獲取力。
招生吸引力是高校辦學實力、社會聲譽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生源基石。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招生吸引力的背后,是人才培養質量,是畢業生在社會上塑造的品牌。地方應用型高校如何“讀透學生”、細分學生訴求,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多通道成才途徑,如何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呵護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并激發他們的合作意識、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讓每一名學生的優勢潛能得以發展并努力成才?這是地方應用型高校擴大招生吸引力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之源。
畢業生競爭力直接反映了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也是用人單位、社會對地方應用型高校評價的重要反映。地方應用型高校如何實現增值教育,讓畢業生贏在終點?首先要突破研究型高校“路徑依賴”,真正讀懂社會需求,定“性”在行業,構建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應用能力培養為重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產科教融合、信息技術深度應用、國際化育人作為三大突破口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適應度、達成度、滿意度。其次,構建多主體、多學科、多層次、全程化的產學研一體化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培養學生行業關鍵崗位的核心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請進來、走出去拓展國際化育人途徑,加強全方位、寬領域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打造國際化專業、課程和項目,讓學生通曉國際規則、具備跨文化協調溝通能力。這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的難題,也是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立身之本。
資源獲取力是高校辦學活力、社會服務能力的直接體現,也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破解資源瓶頸的核心能力。資源既是教育發生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高校與社會互動和交換的載體。地方應用型高校與研究型大學相比,資源總量稀缺,缺少穩定多元的資源籌措渠道,內部資源結構同質性過強,外部資源區域差異較大,更加需要面向社會廣泛獲取資源。在知識經濟時代,資源配置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資源轉化成為高校獲取社會資源的重要方式。地方應用型高校如何將應用型科學研究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在“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過程中獲取所需資源競爭優勢。通過資源“創造性再生”,實現教育資源價值最優化,使地方應用型高校集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資本,從而獲得更多社會、政府支持和資源投入。這是地方應用型高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課題,也是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強校之路。
大學是高度理性的組織,必須在理性的價值引領下找到符合其規律的發展路徑。地方應用型大學在建設高水平實踐過程中,要精準尋位,定“根”在地方,定“位”在應用,聚焦“三力”提升,特色發展,面向未來、守正創新,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業型人才,早日建成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