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質量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教授出席“2019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專題論壇“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與新時代人才培養”并作報告。報告摘編如下: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經濟發展帶動了金融、交通、醫療、服務等的高質量發展,當然也推動著教育高質量的發展,同時高質量教育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和創新動力。
一、中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的背景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經過了一個非常快速的過程,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思考中國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離不開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這個大背景。
第一,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成為“高等基礎教育”。我們的小學普及率是99.9%,初中普及率100.9%,高中已經達到了88.8%,新增勞動力高等教育比例達到了48.2%,進入勞動市場的新人,將近50%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需要和可能。這樣,高等教育專業化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淡化,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了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可能。
第二,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遠遠超過先發國家。高等教育入學率從5%到15%,美國用了30年的時間,日本用了23年的時間,德國用了10年的時間,英國用了26年的時間,中國用了9年的時間;從15%到50%美國又用了30年的時間,日本用了34年的時間,德國用了25年的時間,英國用了24年的時間,中國用了17年的時間。從5%到50%,美國用了60年,日本用了57年,德國用了35年,英國用了50年,中國只用了28年。在十多億人口的背景下用28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差不多雙倍的時間歷程,這個因素對中國考慮高等教育的發展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最強大的動力。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其根源在高校,高校成為社會創新的引擎,這是現代社會最重大的變化,高等教育的發展從世界的邊緣走到了世界的中心。社會、政府對高等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關注過。現在高等教育對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對它的關注和投入度越來越高,同時對它的期望也越來越高,這是討論中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的背景。
二、關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思考
基于這樣的情況,討論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時候,我提出這樣幾個觀點和大家分享。
第一,整體發展的質量觀。拿火箭發射要通過三級推力做例子來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任何一個推力發生了一點問題,這個火箭都發射不成。所以我們今天在考慮高等教育質量的時候,必須要把它和小學、初中、高中的發展聯系起來考慮。一方面我們基礎教育的改革,基礎教育的發展,為高等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同時它也對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變革要求。因此,今天考慮高等教育質量的時候,一定要把它和中小學發展聯系起來考慮。
第二,多元發展的高質量。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豐富多樣的,個人的發展需要是豐富多樣的,每個人的才智和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希望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以及我們所提供的教育,能夠找到最合適的匹配,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發展。
第三,要有高峰。當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如何保證創新人才的培養就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作為社會發展的引擎,要有關鍵技術的突破,很多校長都講這個問題,我是非常贊成的。
第四,世界的才是中國的。現在我們經常說,中國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當然這個話沒有錯,中國有文化上的吸引力。但我想強調的是,只有世界的才是中國的,要具有世界的水平,要站在世界之巔,你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才能真正打上中國的烙印。中國的四大發明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響?中國的華為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的標志?就是因為它走向了世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們要把大學辦在祖國的大地上,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土地上,一定要有世界標準,科學的方法,那才能有中國真正的標志。
第五,要改革創新。現在社會發展非常快,5G的到來,大數據越來越豐富,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迅速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迅速地改變著我們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我們怎樣能夠根據迅速變化的社會,來改變教育,培養具有勝任未來能力的人;怎樣突破既有的教育形態形成終身學習的格局,比如傳統的教育,要到校園去上課,要到教室里面上課,現在手機就是課堂,在沙灘上,在高鐵上,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學習,完全成為不受時空限制的學習新形態。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我們討論高質量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帶來的巨大變化,以變革的姿態迎接這一變化。只有這樣,我們的高等教育才能引領未來。
(信息來源: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