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高校里有全國首所“雷鋒紀念館” 雷鋒班老班長在這里講雷鋒故事
半島網 2020-07-31 19:48 31385
半島記者 劉金震
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在青島的一所高校有一處紀念館,正時時刻刻傳遞雷鋒事跡、講述雷鋒精神。記者了解到,這是全國高校的首所雷鋒紀念館,300多平方米展館有450多張圖片資料和150多例實物展品,還吸引了雷鋒班第二十一任班長來任職。
學校供圖
青島高校里有處雷鋒紀念館
這處雷鋒紀念館位于黃海學院。紀念館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雖然看上去面積不算太大,但里面展示的物品卻非常珍貴,擁有450多張圖片資料、150多例實物展品。每當說起學校的雷鋒紀念館時,武裝部副部長李桂臣都如數家珍,不僅所講解內容細致入微,整個人更是慷慨激昂。
紀念館內的所有圖片和展品,悉數來自雷鋒生前所在部隊,通過軍民共建對素材進行復原,展示雷鋒的生平事跡,傳承雷鋒精神。他告訴記者,在全國眾多的高校中,黃海學院首家建成雷鋒紀念館。自從紀念館落地建成后,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每年接待參觀者達三四萬人,向社會傳達著“雷鋒精神”的要義。
“正式入學后先學習雷鋒精神,已經是入學教育的第一課。”李桂臣告訴記者,來到黃海學院的學子們,必然要到雷鋒紀念館轉一轉。如今,學校圍繞學習雷鋒精神,開設了雷鋒講壇、學雷鋒等諸多活動,每年軍訓之后啟動學雷鋒儀式。可以說,學習雷鋒精神在校園里已經蔚然成風。
“老班長”因雷鋒情結留任
擔任學校武裝部副部長,負責軍訓、征兵、國防教育,抽空還負責雷鋒紀念館講解。雖然新學期尚未開始,他的工作卻可說非常忙碌,正在提前規劃今年新生軍訓。他告訴記者,充分考慮到疫情因素,部隊將不再參與學校軍訓,完全由學校來自主組織,擔子自然落到了他身上,近期一直準備教官的選拔。
他介紹,黃海學院軍民共建魚水情深,此前已經有一支軍訓教官團,目前教官團人數達130多人。面對即將到來的新生軍訓,他計劃擴大這支教官團隊伍,選拔一批有入伍經歷的,軍事素質過硬、政治思想強的人員,經過系統培訓擔任新生教官。屆時,將由退役軍人復學學生任教官,不但要完成今年軍訓的具體工作,更向新生傳遞“雷鋒精神”。
2011年,黃海學院與雷鋒生前所在團簽訂軍民共建協議,雷鋒團還曾派出官兵為黃海新生進行軍訓。李桂臣對于“雷鋒精神”的篤定,來自退役前的部隊經歷。其實,李桂臣能與黃海學院結緣、任職,很大程度上也與雷鋒情結有關。此前,他的另一重身份即雷鋒班第二十一任班長。
據悉,李桂臣是1996年12月入伍,任“雷鋒團”戰士,1998年1月任雷鋒連戰士、文書、副班長,2002年1月,經過對全團范圍內選拔的預選對象進行比武考核,最終被正式任命為第二十一任雷鋒班班長。盡管已經離開雷鋒團10余年,但對于傳播雷鋒精神這件事,依然是自己一生的使命和責任。
真實“雷鋒精神”永不過時
“雷鋒精神永遠都不過時,應該在生活中繼續發揚。”自從入職黃海學院,又有雷鋒紀念館加持,李桂臣有機會便組織活動,希望加深大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知。他告訴記者,去年入職后,自己組織了很多跟雷鋒有關的活動,疫情下基本也沒有間斷。他說,學校啟動了雷鋒精神“十百千”活動,評選十個雷鋒式宿舍、百個雷鋒式班級、千個雷鋒先進個人,倡導雷鋒“十個一”,比如講一個雷鋒故事,背一篇雷鋒日記、參觀一次雷鋒紀念館等。
在他看來,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雷鋒,這是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此前,有的學生可能不了解雷鋒,對雷鋒精神的領悟不夠深入,多停留在理論上。但如今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他們能透徹地了解這種精神,進而在社會上發揚雷鋒精神。”在李桂臣看來,自己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在雷鋒事跡的宣講過程中,他想讓人看到有血有肉的雷鋒。
記者從黃海學院了解到,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學校在組織軍民共建的慰問活動,繼續對雷鋒精神教育、紅色文化育人的堅持。此前,李桂臣告訴記者,他計劃集合學校一批優秀學生,特別是部分退役軍人學生,整合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方面教育資源,打造面向中小學生的國防教育基地,提供系統的軍事訓練、國學教育和雷鋒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