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高教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 高教動態
          【專家觀點】賀祖斌:論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十大要點
          發布時間:2020-10-12瀏覽量:6838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這一戰略部署為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明確了方向。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在于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20世紀以來,高等教育系統由于外部的需要和內部的沖力以加速的步伐發展與變革,已成為社會智力生活和創新生活的主要交換中心。新發展理念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系統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和機制,以新的視角研究高等教育領域的新問題,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這也是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變革,需要從宏觀與微觀、縱向與橫向等視角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從宏觀來看,需要明確高等教育發展定位,科學制定發展戰略規劃;從微觀來看,需要在重視高等教育前瞻發展的同時關注高等教育的特色發展;從縱向來看,需要在傳承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優勢的同時促進高等教育的融合創新;從橫向來看,既需要扎根中國大地堅持本土化辦學,又需要具備全球化思維,探索高質量的國際化辦學模式。具體來說,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關注以下十大要點。

          一、完善內部治理體系,爭取外部支持

          首先,高校要不斷深化內部治理改革,不斷完善內部治理體系,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重視政治、思想和組織建設。二是健全“放管服”改革落實機制。高校應聚焦于政府放權的重點領域,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引進培養、崗位編制優化、職稱評審改革以及項目經費管理和工資薪酬分配等方面積極對接“放管服”改革;通過制定承接“放管服”改革事項的一系列相關配套制度,結合大學內部治理改革,健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以“放管服”改革為契機,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強化二級學院的內部治理,突出其主體地位,激發其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深化管理和運行機制改革。高校應全面實施權責清單制度,按照責權利一致、邊界清晰的原則,制定教學部門及管理部門的責任清單;健全二級學院和職能部門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全方位的評價模式;優化機構設置,實現“流程再造”,規范管理事項決策程序,健全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完善面向大學師生的網絡辦公綜合服務平臺,持續提升治理效能。

          其次,為了更好地獲取外部支持,高校要不斷健全社會參與機制。高校應組建包括政府、學校、企業和其他組織代表以及校友、社會知名人士、國內外知名專家等個人代表的理事會,建立健全理事會制度;發揮學科和教育資源優勢,通過品牌和特色建設提高社會參與的效度和“黏度”;重視校友資源價值和捐贈文化建設,完善基金會平臺,創新籌款募捐方式,建立社會籌資項目庫,引進市場思維和公益社會化理念,不斷提高社會籌資和資金增值效能,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二、保持適度辦學規模,追求卓越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是均衡發展,面向2035年,在關注東部發達地區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同時,我國也要促進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規模與質量的協調發展,這也是提升全國高等教育競爭力的基本要求。

          具體來說,一方面是要利用好國家振興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相關政策措施,持續改善中西部地區高校基本辦學條件,增加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進一步增加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從而促進高等教育規模持續穩定擴大,保證適度的辦學規模。另一方面是要認識到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在加快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中的關鍵性作用,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高校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持續加強全國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高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完善獎勵、激勵機制以及增強人才引進的靈活性等吸引和匯聚優秀人才,激發教師活力,促進高校人才隊伍質量的提升,從而保證卓越的教育質量。

          綜上,穩定投入、擴大規模,重視師資、提升質量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路徑。

          三、優化辦學結構,提高辦學效益

          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科學調整高校的布局結構,結合國家關于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部署,提高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我國要加快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形成大學發展與城市建設相適應、學科專業與產業布局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格局。二是要結合所在區域產業發展特點實現高校特色發展。高校應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組合優勢資源,突出辦學特色。三是要提高高校機構運行效率。高校要聚焦體制機制創新,以信息化建設、資源配置改革和新型后勤保障體系建設為基礎,深入推進綜合改革,形成運行高效的制度體系,提高辦學效益。

          四、發展高水平本科教育,強化特色高職教育

          面向2035年,我國亟須發展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強化特色的高職教育,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要明確應用型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認識到二者在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等方面的區別與聯系,解決轉型發展過程中二者的同質化問題。二是要促進本科高校堅持“以本為本”,將一流本科教育作為發展目標,深化專業供給側改革,建立健全專業結構優化調整機制和專業認證機制等,提升本科教育質量。三是要鼓勵和支持高職院校特色化發展,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采用個性化的教育教學形式和組織管理形式等,開拓新的辦學領域,設置特色專業,培養各行各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五、鞏固公辦教育,發展民辦教育

          面向2035年,我國在鞏固公辦教育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綜合運用法律、標準、信息服務等現代治理手段,推進公辦與民辦高等教育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設,保障二者有序、健康發展,尤其要高度重視民辦院校的辦學特點,構建支持民辦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長效機制。如我國可以鼓勵條件成熟的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建制的民辦普通高等學校,進一步規范發展民辦教育事業等。二是要積極探索促進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聯動發展的有力措施:在發展規劃上要拓寬視野,建立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整體規劃機制;在交流往來上要拓寬渠道,加強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多種形式的會商溝通與協同合作;在資源利用上要完善機制,通過資源“共建、共享、共用”等形式推進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的校際合作;等等。

          六、推進教育教學現代化,促進科研服務協同化

          在教育教學上,如何加快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新時代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高校要推進教育教學總體改革,明確目標、內容、舉措、評價和保障機制等,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相關政策的協調與配套;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推動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強化創新創業協同育人,在資源配置與共享、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等方面體現以教學為中心,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在信息化時代國家加快教育變革的戰略背景下,高校要大力推進教育教學適應信息化不斷發展帶來的知識獲取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的歷史性變革,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師生的信息化素養,推動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與變革,以高等教育信息化帶動高等教育現代化。

          在科研服務上,高校要注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高校應從地方區位條件、產業特點和民生需求等方面出發,利用自身人才聚集的優勢,針對當前國家和地方發展急需的產業進行攻關,搶占創新發展的制高點。同時,高校要與企業和市場共同建立利益“共建、共享”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質量和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強化應用型研究,促進科研成果轉移和轉化。

          七、明確發展定位,加強戰略規劃

          從高等教育發展定位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全新的人工智能制造時期和城鄉人口雙向流動時期,市場化、國際化將步入深度變革期,信息化將進入以5G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突破期,人口老齡化將進入凸顯期,生態化建設將進入關鍵期,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將進入全面推進期……這些趨勢對“十四五”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定位勢必產生根本性影響。高等教育需要從未來5~10年國家產業結構、城市格局、市場變革、人口結構、信息化發展、生態建設、社會治理以及國際局勢等多個層面來分析機遇與挑戰,看到矛盾與問題,尋找破解之道和出路。

          從高等教育戰略規劃來看,在明確不同類型高校辦學定位的前提下,科學做好“十四五”規劃對我國高等教育抓住新機遇具有重要意義。做好高等教育戰略規劃要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積極了解時代發展要求和世界發展趨勢,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部署,對前一發展階段的相關數據指標進行評估和分析,結合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實際,明確優勢與不足,以當前最重要、最關鍵、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改革突破口,做好戰略規劃頂層設計。二是要關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借鑒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經驗,對戰略規劃進行專業的研討和嚴密的論證,增強戰略規劃的科學性。三是要堅持問計于民、集思廣益,廣納群言、廣集眾智,使規劃編制過程成為一個多方參與、民主決策、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

          八、樹立前瞻性發展理念,突出辦學特色

          我國高校實現前瞻性發展理念指導下的多元化特色發展,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加強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要在國家公布的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基礎上,結合省級“雙一流”建設計劃以及自身優勢、特色學科情況,形成層級式、立體化的一流學科建設體系,由點及面遞進推動整體性發展。二是要抓好教育教學工作。高校要重視教育教學的基礎性作用,以卓越人才培養為特色帶動高校其他各項事業的卓越發展。三是要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高校要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人才強校戰略,實施學科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培養以及骨干教師海外研修等工程,培養造就高水平、創新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師隊伍和創新團隊。四是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一流的文化軟實力可以彰顯一流大學的影響力,“辦大學就是辦氛圍”,一流大學建設要重視打造一流的文化軟實力,通過培育校史文化凝聚大學精神力量,通過培育校園書香文化營造良好育人氛圍,以大學特色文化引領大學高質量發展。五是要作出突出的社會貢獻。

          高校要根據學校和學科特點,發揮自身智力密集、多學科綜合及科研創新等優勢,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過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卓越服務彰顯一流大學的責任擔當。

          九、傳承獨特優勢,實現融合式創新發展

          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在傳承堅持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內涵發展與綜合改革等優勢的同時,也要努力實現融合式創新發展。融合式創新可以有效推動教學、科研和學科資源等的集聚與整合,從而促進高等教育在育人、學術以及其他方面不斷涌現創新成果。如在育人融合創新方面,高校可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推進科教結合協同育人,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新機制;在科研融合創新方面,高校可以努力構建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的創新協作機制,搭建高水平科研平臺,統籌和推動各種科研要素跨部門、跨學校、跨區域融合,助力科研提質增效;在學科融合創新方面,高校可以探索建立跨學科基金支持、跨學科成果認定、跨學科人才培養等機制,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等。我國可以通過融合式創新使高等教育領域各種創新要素優化整合,從而推動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十、厚植本土教育,加強國際化辦學

          面對“大變局”,我國高等教育要處理好本土化與國際化辦學的關系,在堅持本土化辦學的同時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

          一方面是要“引進來”。高等教育本土化辦學是在堅持對外開放條件下的扎根本土,我國高校要廣泛汲取國外高等教育發展經驗,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科學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等,引進高層次領軍型人才隊伍、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等,依法依規推進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辦學的積極作用,使本土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和水平獲得全方位的提升。具體來說,國家應鼓勵高校進行開放辦學、合作辦學,縮小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地方應發揮區位等優勢,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等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大高等教育開放力度。

          另一方面是要“走出去”。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是在堅持本土化特色前提下的對外開放,我國高校要堅持雙向交流、以我為主的辦學原則,以實現雙贏為目標,優化辦學模式,將高等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推向國際,使本土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結語

          在以上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十大要點中,治理體系、辦學體制與類型體現了高等教育系統的組織與構成,規模與質量、結構與效益以及基本職能聚焦于高等教育系統的運行與產出,定位與規劃、一流與特色、傳承與創新以及本土化與國際化辦學關涉高等教育系統的變革與發展。因此,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持高等教育系統內外各種因素和機制有機協調與和諧發展的理念,認真落實以上十大要點,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賀祖斌,教授、博導,教育學博士,廣西師范大學校長)。

                                                                                                                                                                                                                                                       (信息來源:高校教育管理)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