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陸亭: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為此,黨中央召開系列座談會,聽取各界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建議。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重要議題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今年以來,中央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思想也將指導我國未來發展實踐,意義十分重大。面向“十四五”,教育要融入新發展格局,發揮自身優勢服務“雙循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其一,抓結構體系,服務新發展格局。
結構反映狀態,體系反映關系,抓結構體系就是要使教育在宏觀上契合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當今世界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大國,需要完善自身產業體系,擴大內需和融入世界相結合。教育需要面向供應消費各環節,主動調節各級各類教育結構、動態調整學科專業結構,主動參與為夯實強國基業而推動的國內生產供應鏈完善和因國際關系變化而帶來的全球分工產業鏈調整,增強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的針對性,以人才培養體系的整體適應性服務國家產業體系的獨立性和安全性。有三點需要特別關注:一是發力關鍵技術,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著力技術攻關特別是攻克“卡脖子”難題,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弄潮兒;二是服務小微企業,要加強創新創造創業教育,不斷為一億多市場主體注入活力,為民生就業、產業升級、變軌超車貢獻才智;三是貢獻縣域經濟,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學,充分利用教育的人才科技信息文化優勢推動縣域綠色產業發展,幫助提高特色產品附加值使廣大農民受益,不斷提高縣域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其二,抓體制機制,適應普及化教育需求。
體制體現制度架構需要穩定,機制體現運轉銜接應有柔性,抓體制機制就是要在制度安排上實現教育發展的“宏觀有序,微觀搞活”。“宏觀有序,微觀搞活”是系統科學的重要成果,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呈現形態。2019年,我國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分別達到102.6%、89.5%、51.6%,今天的教育已全面進入到普及化階段。由發達國家過往的歷程看,從精英到普及化教育,教育發展的關注點會逐步從提高入學機會、質量保障轉向內部銜接的靈活性及與社會的適應性,終身學習體系構建、資源配置、實施方式及推進機制愈顯重要。百姓觀念在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民族復興需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人才培養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素質教育需要全面推進。為此在制度政策上,需要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以完善學校教育結構體系為基礎,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全面建設,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需要推動東中西部教育協同發展,發揮體制優勢激發各個教育組織活力,面向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建設,面向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點線面多層次加強教育相互支援與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教育服務水平;需要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注重教育體系內部及學校學習與社會經歷的聯系與銜接,加強學分銀行建設,推動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其三,抓本質內涵,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新時代是各級各類教育都進入內涵式發展的時代,所謂內涵式發展就是按事物的本質屬性發展,抓本質內涵就是讓學校、教師在微觀行動層面釋放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活力。在教育與社會關系的整育與社會關系的整體版圖上,基礎教育是青少年走出家庭、學習本領的底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是通向社會、獲得才干的雙車道,繼續教育是融合工作、提升賦能的營養劑。我們是后發型大國,創新和應用一樣都不能少,創新是發展的心臟動力,應用是運行的血管血液。不同學校要在特色發展上下功夫,在國家教育體系中國家教育體系中找準自己的辦學定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在知識傳授、思維開發、技能訓練的匹配關系上實現自己的育人目標,評價改革要針對不同學校的本質內涵有所側重。
其四,抓開放布局,推動學術交流合作。
我們應該看到各國比較優勢存在、創新降低成本趨勢存在等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要素。高等學校要主動關注未來全球產業鏈布局變化,了解不同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特色,分析知名大學的一流學科分布,積極作為,廣交朋友,拓展多國合作,用更多智慧來推動學術交流,助力國家開放大局。
其五,抓改革創新,推動教育事業與時俱進。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抓改革創新就是要善于解決前進道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教育發展新局面。教育工作的基本內涵是辦學和育人,辦學要牢牢地扎根中國大地,探索創立自己的模式,在服務國家、社會、人民中完成從學習借鑒到形成自我特色的模式轉換;育人即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才培養不僅要以德為先,還需要能力為重,這樣才能擔當起時代的重托和歷史的重任。要注重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模式變革,積極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對已經開始的教學模式變革、正在發生的辦學模式變化、將要迎來的治理模式挑戰給予充分的關注,重視智能自適應教育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推進開展提高效率、激發活力且固基強本的綜合改革,防范重大風險,加強戰略和系統思維,注重改革的整體性。
在教育工作的諸多議題中,“雙一流”建設高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的責任更為重大,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任務更為迫切,對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的牽動作用也更為突出,更加需要在扎根中國大地辦學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堅持自身特色中開拓產業方向,在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培養創新人才,在推動開放辦學中提升國際影響力。
(信息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