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君 陳玲)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精神的家園”。對于教育而言,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質是人與文化之間的雙向建構。文化如此重要,但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和辦學過程中,并沒有對文化有足夠的重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自身的特點影響了我們對文化的認識和把握。首先,文化具有彌散性,“有而無在,無在無不在”。文化是一種“有”,隨時隨地都存在于我們的周圍。但同時文化又是一種彌散性的“有”,無形的“有”,如同空氣,看不見,摸不著,但實實在在存在著。其次,文化又是一種“整體性”存在、“差異性”存在、“滲透性”存在,滲透在人類的一切活動及其成果之中。因而,筆者在《論文化育人》一文中提出:“我們要站在文化的高度,遵循文化的規律,運用文化的方式,努力探索文化育人的途徑和方法,提高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近十多年來,筆者到青島科技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石河子大學、延安大學、大連藝術學院等學校進行文化考察,在文華學院開展文化育人實踐,并通過部分學校的校園網收集有關資料,開展學校特色文化研究。研究認為,根據學校的不同特點,找到合適的載體,形成學校自己的特色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種重要方式。學校文化是由一定的歷史階段上包含著由學校團體所理解和認同的標準、價值、信仰、象征、典禮、儀式、禮節、傳統和傳說等組成的意義傳播系統。學校特色文化則是學校文化的同中之異,獨特的、師生形成共識的、對學校發展和文化育人產生重要作用的文化。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長趙沁平教授指出,“有個性的大學文化才是有活力的大學文化”。不同大學憑借自己的獨特的文化熏陶,培養出帶有本校文化印記的學生,以適應社會的不同需要。一部分高校在實踐中已經成功地創造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如蘭州大學的“駱駝文化”、塔里木大學的“胡楊精神”、文華學院的“紅楓精神”等。如何建設學校特色文化,本研究從建設路徑的角度進行初步探究。
一、選擇學校特色文化的載體
多樣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有自己的個性。同時,文化的整體性、滲透性特點,使之不可能孤立存在,要有載體。載體是承載其他事物的事物,如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學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要選擇和培育合適的載體。不同的高校,由于歷史傳統不同、學科結構和人員結構不同、所處地域不同、辦學特色不同,文化的載體也不相同。要選取與師生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發生深切聯系,能喚醒潛藏生命之中的生命意識和教育意識的載體,以形成學校特色文化。面對大學發展的日益趨同,如楔入式的辦學理念、模塊式的校園建筑、應景式的文化標識等傾向,從不同角度、方式,精心選擇特色文化的載體顯得尤為重要。
1.從學校發展歷史中選擇載體。歷史、現在和未來是一個連續體,相互影響。學校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創建的歷史,深切影響著學校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是選擇學校特色文化載體的重要方式之一。如西安交通大學抓住“西遷”這一建校歷史,形成“西遷精神”。1956年,為適應國家調整高等教育和工業建設布局的重大戰略,交通大學一群胸懷大局的知識分子毅然響應國家號召,放棄優越舒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從上海義無反顧地奔向條件艱苦的西安,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遷校以來,西安交大累計培養25萬名大學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養出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這為西部工業發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礎。西安交大以此為載體,形成了學校特色文化——“西遷精神”,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和贊揚。
2.從學科及其特性中選擇載體。學科是大學基本元素,學科特色是高校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科中選擇載體,是確立學校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如:青島科技大學是從橡膠專業起家的,到2003年建立了國內唯一的橡膠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世界500強跨國集團德國朗盛共建研發中心,2011年起開始打造中國“橡膠谷”。學校被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橡膠品牌及特色貫穿學校發展的始終。青島科技大學以“橡膠”為載體,凝練出橡膠品格,形成學校的特色文化。東華理工大學是核工業開路先鋒的人才培養基地。學校三遷其址,七易校名,但國家利益至上的情懷和民族大局為重的信念始終不變,為我國“兩彈一艇”的誕生和核威懾能力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地學人才的搖籃”。學校以“核軍工”為載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核軍工文化。
3.從學校所處地域中選擇載體。人們常說,“人杰地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學校與所處地域在政治、經濟、生活、文化等方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域對學校文化產生著深刻影響。從學校地域中選擇載體,是建設學校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嘉興學院地處浙江嘉興。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舉行,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被迫休會。隨后,轉移到嘉興,在南湖的一艘絲網船上完成了大會議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嘉興學院以“紅船”為載體,凝練“紅船精神”,創造出自己的學校特色文化。
4.從典型風物中選擇載體。風物泛指風景和物品。“風物長宜放眼量”,不同境界和心態的人,能從同一風物中解讀出不同的意蘊。從學校典型的風物中選擇載體,是形成學校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塔里木大學地處新疆南部,校內典型的樹種是胡楊。胡楊是比較古老的樹種,生長在沙漠之中,耐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沙,對于穩定荒漠地帶的生態平衡,防風固沙,調節綠洲氣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譽為“沙漠的守護神”。塔里木大學以“胡楊”為載體,凝練“胡楊精神”,形成學校特色文化。此外,還有從杰出人物中選擇代表人物為載體,如吉林大學的“敖慶精神”;綜合考慮,選擇載體,如蘭州大學的“駱駝文化”,等等。我們要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培育、選擇合適的文化載體,為形成學校特色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在共同創造中形成學校特色文化
顧明遠教授指出:“大學是文化的產物,是研究文化、創造知識、創造文化的場所。如果一所大學沒有文化的底蘊,是創造不出新的文化的”。學校特色文化需要師生員工創造,在共同創造中形成。
1.將載體融入學校文化。選擇了載體,并不等于形成了特色文化,學校特色文化需要創造。首先,要將載體融入學校文化。如文華學院2008年從加拿大購回了300多株紅楓,經過3年培育,“紅楓大道”初步形成。深秋似火的紅楓引起了師生及武漢市民的強烈關注。學校初步打算以紅楓為載體,凝聚紅楓精神,形成特色文化。因此,一方面,加大種植、培育紅楓的力度,至2020年,校園內紅楓已達一萬多株,占地290多畝;另一方面,學校開始舉辦紅楓文化節,將紅楓融入學校文化。2014年開始創辦“紅楓文化節”,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與學校的非遺文化相一體,與山歌、舞蹈、書法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紅楓文化活動;評選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美麗大方、陽光帥氣、個性鮮明的紅楓魅力人物,等等。至2020年,紅楓文化節已舉辦七屆,紅楓逐漸融入校園文化,在校內外產生了深刻影響。
2.探討學校特色文化的內涵。文化的整體性、彌散性、隱在性決定了大學特色文化寓于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之中。特色文化的形成,需要在載體特性和學校辦學特色之中找到共同點,探討其內容。這種探討需要師生共同創造。如黑龍江科技大學選取“松花江”為特色文化的載體,以歷史傳統為基礎,從現實出發,發動全校師生員工開展特色文化建設的大討論,凝聚“江畔朝陽”學校特色文化。在大討論中,師生員工認為,學校坐落松花江畔,立足地理,擷取水之靈氣,形成“奔涌不息,兼容并包”之氣度;應天時,擷取日出之勢,形成“噴薄而出、蒸蒸日上”之氣魄。“日出江花紅勝火”,因宜水而居,學校每天沐浴著旭日東升的萬丈霞光,感動著太陽從江面噴薄而出。因此,取“朝陽”之氣勢,喻學校在新的歷史起點,以蓬勃發展之勢,創造美好未來。
3.凝練學校特色文化的表述。學校的特色文化要用簡短的文字表述出來。這種表述中,載體的外在特征與學校的內質要契合,有美感、邏輯性強、朗朗上口,文字要簡短、精美、便于記憶和傳播。如西安交通大學的西遷精神:“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青島科技大學的橡膠品格:“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樸實無華、甘于奉獻,同心協力、勇承重載”。塔里木大學的胡楊精神:“艱苦奮斗、扎根邊疆,自強不息、甘于奉獻”。北京大學的北大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南京大學的誠樸文化:“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文化是一種構架,有清晰的內在結構和豐富的內涵,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需要用文字表述出來。文化是普遍存在的,無時無刻不在對人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彌散性的,無意識的。學校教育是根據國家要求的教育目標,有意識地對學生施加影響,文化育人。因此,形成自己生動、鮮明,有影響力的特色文化,十分重要。文化既是自己的生存活動,也是前人活動的結果,文化與載體相融,是變化的、發展的,需要創造。上述高校的特色文化的表述是共同創造的結果,將對學校發展、學生成長產生深刻影響。
三、在傳播、踐行中豐富和發展學校特色文化
亨廷頓認為,文化是人類生產或創造的,而后傳給其他人,特別是傳給下一代的每一件物品、習慣、觀念、制度、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文化是發展的、變化的,文化育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校特色文化需要闡釋、傳播、踐行,并在闡釋、傳播、踐行中傳遞、完善、發展,這是學校特色文化發展的過程,也是文化育人的過程,其方式主要有3種。
1.創設標識。要讓師生員工了解、認識學校的特色文化,這是文化育人的前提。認識特色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創設標識。標識具有識別性、準確性、持久性、藝術性、顯著性等特征,可以幫助師生和社會認識、了解、感受、體驗學校的特色文化。創設標識的方式有很多,如校訓,南京大學以“誠樸文化”為學校特色文化,其校訓為“誠樸雄偉,勵學敦行”,一目了然。校歌,中國傳媒大學的特色文化為“白楊精神”,其校歌為《校園里有一排排年輕的白楊》,十分醒目。紀念碑,北京師范大學的“木鐸金聲一百年”紀念碑,以及多個校區的“木鐸”雕塑,標示“木鐸金聲”文化;吉林大學的“唐敖慶雕塑”,標示其“敖慶精神”。廣場,蘭州理工大學為標示“紅柳精神”,建設了“紅柳主題文化廣場”。此外,還可以用路名、講堂等各種方式標示特色文化。
2.創建項目。在學校特色文化的踐行、交流中,創建項目,通過項目推進特色文化的豐富、發展,十分重要。項目是指為達到某種目標,將各種相關資料組織起來,在特定的約束規范內,完成一項獨立的、一次性的工作任務。和日常運作相比,項目具有一次性、獨特性、目標的明確性、后果的不可逆性等特征。在學校特色文化建設中,通過創設項目,探討、深化學校特色文化內涵,推進學校工作,深化文化育人,交流文化建設成果。項目的創建,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創設研究項目,圍繞學校特色文化,列出若干專題,以招標、競賽等方式組織全校師生員工參與研討;創設交流、展示項目,如以特色文化載體命名的文化節、科技節、藝術節等;為展示和研究特色文化而出版的書籍,紀錄片等;創設育人項目,設置以載體冠名的培養優秀學者的項目,培育優秀學生的項目,等等。
3.綜合設計。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整體的、潛移默化的,滲透在學校的方方面面。傳播、踐行特色文化,需要系統考慮、綜合設計。黑龍江科技大學在特色文化育人的過程中,設計、踐行“校歌傳誦、專題教育、基地建設、文化活動、實踐育人平臺、沿江景觀帶”六位一體的文化育人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綜合設計,要圍繞學校的主題活動和影響師生成長的重要方面來展開。蘭州理工大學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紅柳精神為學校特色文化,學校大力弘揚紅柳精神,綜合設計,推進學校文化建設,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其主要做法包括以下3種。①設置“紅柳學科計劃”。通過“紅柳學科計劃”,支持重點學科,扶植新興學科,重視交叉學科,使學科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②設置“紅柳人才計劃”“紅柳特聘教授崗位”。教師的思想道德和業務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設置“紅柳人才計劃”“紅柳特聘教授崗位”,鼓勵教師發揚紅柳精神,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為學校發展和學生成長作出自己的貢獻。③將紅柳精神滲透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如將紅柳精神納入教師入職教育,新生入學教育的教育內容,通過參觀校史館,老教師現身說法,邀請西部地區知名校友作報告等方式,對青年教師進行扎根西部、建功立業辦學傳統教育;以“紅柳精神”統領學校物質文化建設,建成了“紅柳主題文化廣場”“紅柳人文書吧”“紅柳學生黨員之家”,使“紅柳精神”成為師生員工看得見、摸得著的特色符號,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干部,推動發展的作用;以“紅柳精神”統領學校活動文化建設,集體創作《紅柳頌》《紅柳賦》,組織開展“紅柳頌萬人紅歌會”“紅柳驕子辯論賽”“紅柳面對面”訪談節目、“紅柳杯”師生書畫攝影作品大賽等文化活動,已成為有廣泛影響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以“紅柳精神”統領學校網絡文化建設,學校開通“紅柳網”,創辦微博“紅柳直播間”“紅柳微信平臺”等,在校園內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網絡信息文化現象。在蘭州理工大學,“紅柳精神”已經深入人心,在校內外已產生廣泛影響,成為學校的集體意識,也成為凝聚力量,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文化具有繼承性、創新性。文化繼承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沒有繼承,文化發展只能是“無源之水”;文化創新是文化繼承基礎上對文化的超越,沒有創新,文化就不能豐富和發展。文化的發展有一種不斷積累的過程。學校在持久的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創設標識、創建項目、綜合設計等,闡釋、傳播、踐行學校特色文化,在闡述、傳播、踐行中傳遞、完善、發展學校特色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根據學校不同的特點,選取合適的載體,使之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形成學校特色文化,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一種方式,我們還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探討。
(作者簡介:劉獻君,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文華學院院長;陳玲,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湖北工程學院教師)
(信息來源:《中國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