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高教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 高教動態
          【理論經緯】新發展格局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1-04-15瀏覽量:6448

          (遼寧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 劉國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在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然意味著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進入新的調試期。積極應對發展環境變化,重新聚焦發展目標,對發展策略做出適應性調整,是每一所高校都應該認真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新發展格局呼喚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高等教育的發展環境面臨新變化

           需求、資源和空間,是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隨著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這三個方面都將發生新的變化。

           需求變化。當前,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質量上,無論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是應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和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都有賴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短板弱項。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等戰略部署和發展思路,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的人才,持續地提供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支持,高效率地引領和創造社會新需求。社會需求變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動因之一。全面重塑高等教育體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功能,已經成為亟待破解的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意義的重大課題。

           資源變化。構建新發展格局,從投資與外貿拉動、資源與市場兩頭在外,轉向創新驅動、內生發展,必將意味著公共資源要優先保障事關國家戰略全局的關鍵性領域和事關保障民生的基礎性領域,要向中西部地區及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領域傾斜。意味著社會資源將更加體現市場配置理念,流向投入產出比高的產業、技術及人力資源開發領域。意味著家長和學生的選擇將更為理性,更加注重教育投入對實現高質量就業和終身發展的價值。新發展格局下高等教育資源潛力、流向等可能發生的變化,將對高等教育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一些學校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一些學校則可能面對更加嚴峻的生存和發展壓力。

           空間變化。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必將引發高等教育結構、質量、效益以及供給和配置方式的重大變化。在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規模將總體上趨于穩定,但西部等高等教育欠發達地區或省份仍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高等教育體系的內部結構將發生新變化,正規的普通高等教育保持基本穩定,社區學院、老年教育、在線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類型將成為具有活力的領域;傳統學科領域將有穩有降,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領域發展空間巨大。發展空間的變化,意味著在規模相對穩定的態勢下,結構優化、功能提升與業態重塑將成為主流,高等教育體系將進入新的分化、重構和變革期。

           上述三個方面交織一起、相互制約,對新階段的高等教育策略選擇具有重大影響。其中,外部需求是基礎,決定著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方向,影響著高等教育發展空間格局,關乎高校戰略選擇的價值理性。資源是變量,直接影響需求的可實現程度,關乎高校發展的模式與路徑。空間是關鍵,深受需求與資源的影響,關乎高校的目標定位和發展重點。

           (二)高等教育的使命擔當面臨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等學校處于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主動適應新需求,著力提升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戰線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必須強化的使命擔當。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人力資源支撐。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高等教育戰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求高等學校在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全面提高人力資源素質方面,發揮好培養基地的作用;在“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等方面,有更大的作為。

           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科技創新動力。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高等學校在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切實肩負起歷史責任;在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突破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強化關鍵領域、關鍵技術、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為雙循環良性互動提供強力支撐等方面,更好地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應用研究重要方面軍的作用。

           為構建新的開放格局提供平臺和紐帶。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高等學校加快構建與“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統籌沿海沿江沿邊和內陸開放,加快培育更多內陸開放高地,提升沿邊開放水平,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相適應的國際化布局;在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等方面,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方面,發揮好平臺作用。

           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供全方位支撐。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需要在發展中解決深層次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加快構建與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和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等戰略布局相適應的新格局;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方面,更好地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

           (三)高等教育的發展策略面臨新調整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是著眼于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回應國家、社會和人民的關切,高等教育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全面構建更有質量、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高等教育體系,為實現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及教育愿景目標奠定扎實基礎;二是在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在更廣領域、更高水平上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建設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堅實支撐。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外部動因與內在邏輯的統一,符合高等教育內外部協調發展的規律。

           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與現實短板

           (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要義

           在我國,關于高質量發展的命題源于經濟領域,而關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提法始于官方。如陳寶生部長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二十七次全體會議總結講話時強調,高等教育抓質量、抓公平、抓改革、抓開放,首要重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再如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文認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高等教育自身應達到的新水平狀態,更是一個置于經濟社會大系統與國際大環境的新發展境界。正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于交互影響的復雜關系之中,所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必然是一個動態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就如同教育現代化一樣,我們很難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下一個精確的、被廣泛接受的定義。

           總體上來說,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嫁接概念或借用概念。除了價值選擇和目標指向不同外,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點如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等,是可以移植到高等教育領域的。這并非簡單的復制,而是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應解決的問題,亦即需求側與供給側之間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具體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義。

           高質量發展是高等教育發展方式的全面轉變。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在過往發展基礎上的新超越,是以新理念為統領,以新動力系統為支撐,以新發展效率為標志的,涉及治理方式、辦學模式、育人方式的全方位革命性變革,其核心是通過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開放的發展,開辟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境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與經濟進入新常態、轉變發展方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等戰略部署具有步調協同性,與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等目標追求具有價值一致性。

           高質量發展是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高級階段。近十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戰略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2007年國務院招生工作會議到黨的十八大之前,主要是凝聚共識。雖然明確提出了將高等教育轉向以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為重點的內涵發展階段的要求,但由于相關的體制約束與機制引導缺乏,規模發展的慣性仍很強勁。第二個階段是從黨的十八大到2019年,主要是搭建政策體系。以推進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實施“雙一流”建設計劃、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發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為標志,完成了有利于推動內涵發展的政策體系框架的搭建工作。第三個階段,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綜合方案》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標志,內涵發展進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水平的新階段,亦即高質量發展階段。所以,高質量發展與內涵發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既是前期準備與積累的集中升華,也是面對新環境新使命的系統升級。

           高質量發展與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是一體的。首先,兩者是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只有經歷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問題的過程,才能建成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也只有建成了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才意味著真正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才能走上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其次,兩者在價值選擇與目標追求上是一致的。兩者的中期目標都是形成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高水平發展狀態,在長遠目標上都是為了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為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標志

            與經濟領域高質量發展追求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不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訴求是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更好地履行“四為服務”職責。其時代特征體現在四個方面。

            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首要地體現在始終堅持黨對高等教育的領導,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總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應是全面實現了以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協調為重要著力點、以綠色為重要價值、以開放為重要路徑和以共享為根本落腳點的發展。既成為全社會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典范,亦為經濟社會落實新發展理念提供引領和支撐。

            建成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應該構建起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高度優化的,規模、結構、效益相協調的,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創新、協調、開放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并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程度、支撐創新驅動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力度、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效度以及人民群眾滿意度等方面達到更高的水平。

            實現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應形成有助于顯著改善高等教育生態系統、推動教學領域實現革命性變革,有助于高等學校對社會需求、市場變化、科技發展做出靈敏反應的,政府引導有力、市場調節有效、學校應對迅速,內生邏輯與外部需求相一致、社會責任與資源依賴相協調、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動力系統。

           (三)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短板

           對照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求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預期目標,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還面臨一些短板,突出體現在:

           省際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區域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自東向西同步降位分布。這種狀態對于經濟或高等教育振興都是巨大的挑戰,無論是相對于高等教育的經濟供給側,還是相對于經濟的高等教育供給側,都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而傳統的產業基礎與先進的知識傳承之間的不和諧,又加劇了經濟與教育協調發展的難度。

           高等教育供給水平有待提高。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但建成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還面臨艱巨的任務。高等教育供給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布局結構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仍面臨艱巨任務。高等教育供給質量與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不匹配,同人民群眾對接受高質量高等教育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增強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的壓力仍然很大。高等教育供給效率還不能適應產業調整升級和社會多元需求,既不能充分滿足需求側的變化,更未能有效發揮創造和引領需求的作用。

           高等教育國際化亟待開拓新局面。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話語權與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不匹配,與國家整體的改革、開放、發展、安全等戰略布局不相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領域、層次、深度不適應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需要,在許多學校尚未對教學、科研、辦學水平的提升產生實質性效果。沿海地區院校與內地院校以及中央部委院校與地方院校之間,在國際化發展的政策環境、基礎條件乃至理念、模式等方面有較大差距。波及學術領域的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潮流,對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渠道、模式等構成新的挑戰。

           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系統亟待優化。外部驅動力強大、內生動力不足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校院兩級的積極性未能充分激活。政治、市場和學術三種調節力量的協同性不高、作用發揮不均衡,政府主導力強勢、市場調節力有限、學校被動適應發展的局面有待進一步改善。評價機制與資源配置方式有待改進,分類發展機制還比較薄弱,趨同發展的慣性仍然強大。

           三、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

           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做出的重大部署,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重要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把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因素和優先領域,緊密結合經濟、科技領域的重大部署,以教育事業“十四五”規劃編制為重要抓手,做好重點工程項目的設計實施工作。要做好中央已經出臺的有關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各項政策的落地落實工作,切實完善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在此基礎上,要著眼全局、聚焦短板、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塑銜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高等教育布局體系

           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是高等教育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狀態的綜合反映。面對我國區域發展與資源配置格局的重大變化,在更高層次上優化高等教育空間布局,對于提高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構建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緊密結合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的總體思路,以及“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等戰略設計,著力優化由縱向東中西三個主體功能區域,以及橫向長江、黃河兩條經濟帶構成的高等教育網絡格局。在繼續提升東部地區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的同時,突出優勢特色、匯聚辦學資源、促進要素流動,有效激發中西部高等教育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高等教育發展空間格局。

           開創城市、學校、產業協同發展新局面。緊緊結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哈長、遼中南、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和天山北坡19個城市群的建設,“推動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培養鏈融合發展”。形成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為龍頭,以中部城市群為戰略支撐,以西部城市群為戰略腹地的經科教協同發展布局。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以高等教育功能優化為主要目標,以學科集群建設為抓手,以產教融合為紐帶,著力凝聚中央與地方的合力,協調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個作用,促進城市群、產業群與大學群聯動發展,著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與水平。

           (二)打造服務“雙循環”的高等教育開放體系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國家間經貿交流與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也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必由之路。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優化教育開放全球布局,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層次和水平。”

           積極構建“3+3”的開放戰略格局。即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為龍頭,打造具有世界性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高等教育開放高地;結合東北振興戰略、“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和西部大開發,開創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三個區域高等教育開放交流新局面。通過優化高等教育開放布局,提高高等教育體系的國際化和包容性水平,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增強高等教育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能力。

           著力開創大變局下高等教育國際化新局面。密切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領域開放的聯動關系,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平臺和紐帶,在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好“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攻克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課題等重大領域,加強與發達國家高校的科技合作,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變革,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話語權。積極利用“互聯網+”等手段,開創國際交流合作新模式,擴大發展留學生教育,建設留學教育目的國。堅守教育主權,維護國家整體安全。

           (三)建設支撐“雙循環”的高質量高等教育供給體系

           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高等教育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抓手,也是高等教育功能提升的重要路徑。

           優化高等教育供給結構。深入實施“雙一流”建設計劃,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探索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推動“高峰”與“高原”協調發展。優化中央與地方的責權利關系,完善東中西部幫扶集中,大力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撐多元化發展、滿足多樣化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積極發展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學科專業,探索基礎學科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增強高素質基礎研究人才供給能力。加大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建設力度,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緊密結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動高等教育重心下移,面向社區和農村開展多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強化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的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推動新技術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形態變革與服務升級,加快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

           提高高等教育供給質量。深入落實本科教學中心地位,切實踐行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有效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著力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增強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增強高校在戰略科技領域的引領力和競爭力。依托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前沿科學中心和一批研究設施,創新國家重點研究室管理模式,提升高校基礎研究的水平。打破知識、技術、產業之間的壁壘,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四)建構充分激發高等教育活力的動力體系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新的改革,是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的高等教育理念、制度、模式和動力的系統變革。

           堅持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繼續理順政治、學術與市場、中央與地方以及政府與學校之間的責權利關系,優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機制。鞏固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的前期成果,推動改革向關鍵領域拓展、向基層延伸,進一步增強省級政府的高等教育統籌能力和高等學校的發展活力。充分發揮教育評價改革的導向作用,引領高等教育治理理念與治理方式、發展理念與發展方式和高等學校辦學理念與辦學模式、育人理念與育人模式變革。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保障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范性、協調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面的改革共識,最有效地維護公平和正義。

          (信息來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