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導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愛國統一戰線(2002年11月—2012年11月)
以黨的十六大召開為標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統一戰線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推動統一戰線形成團結、穩定、開拓、活躍的良好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六個納入”“四個帶頭”
2006年的第二十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關于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強調:要把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項重要任務,擺到全黨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緊抓實抓好。
為加強黨委對統戰工作的領導,要求:各級黨委要把統一戰線工作作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的重要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著力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把統戰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工作的考核內容,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把統戰工作納入宣傳、新聞工作計劃。把統一戰線理論政策作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的重要教學內容,作為培訓黨政干部的必修課程。把多黨合作、人民政協、“一國兩制”、民族、宗教理論政策等統一戰線知識列入國民教育內容。把統一戰線理論研究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強調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在統戰工作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要求: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要帶頭學習宣傳統一戰線知識,帶頭貫徹落實統一戰線政策,帶頭參加統一戰線重要活動,帶頭廣交深交黨外朋友。
各級黨委普遍按照“六個納入”和“四個帶頭”的要求,加強和改善對統戰工作的領導,鞏固發展了全黨重視支持統戰工作的局面。
健全統戰工作的機制
第二十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州、盟)、縣(市、區、旗)要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和精干、統一、高效的原則,結合各自特點,在統戰工作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重大問題的協調處理和相關干部的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各有關部門和人民團體各負其責的體制。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逐步建立了一定形式的統戰部負責協調機制,形成了工作合力。
特別是統戰部長由黨委常委擔任不斷推進。2000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前,全國由常委擔任統戰部長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僅有上海和青海;到2008年,省、市、縣級由常委擔任統戰部長分別為16個、202個、1233個,達到51.6%、49.6%和44.6%;截至2012年11月,省級統戰部長由常委擔任的已經達到21個,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地縣三級統戰部長全部由黨委常委擔任,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市級統戰部長,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縣級統戰部長全部由黨委常委擔任,為統戰部門有效履行職責、發揮優勢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層統戰工作得到加強
中央統戰部單獨或與有關部門于2003年1月、2004年6月和12月,制定下發《關于加強縣(市)統一戰線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統戰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加強高校統一戰線工作的意見》,分別明確了縣(市)、社區、高校和國有企業統戰工作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領導保障。指出縣級統戰工作,主要以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黨外知識分子工作為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大中型企業統戰工作,主要以黨外知識分子工作為重點。要求統戰工作任務重的鄉鎮、街道黨組織一般都配有統戰委員,規模較大、統戰工作對象多、任務重的高等學校黨委單獨設立統戰部,重點科研院所和大型國有企業黨委設置統戰工作機構,配備專職統戰干部,其他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也要求有人員負責統戰工作。同時,中央統戰部還適應形勢發展,召開了社區和社團統戰工作研討會,推動了社區和社團統戰工作的開展。
來源:微信號“統戰新語(tongzhanxin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