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馬陸亭)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正在成為世界百年大變局的關鍵推動力,創新是發展新動能,教育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新時代是創新發展的大時代,教育當從民族、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開展工作,推動各個領域的學術大師順應時代發展而競相涌現。
其實,大師已然存在,只是大眾不覺。曾幾何時,陳景潤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影響了一代年輕人把自己的理想目標鎖定在科學家上;袁隆平的去世,無數人為其哀悼,表達著心中的敬重;黃大年病榻之上心系國家事業,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接力而行。當然,還有更多的大師普通百姓未必知曉。“嫦娥”奔月、“蛟龍”入海、高鐵馳騁、北斗導航、疫情防控等等,哪一項不是以先進的科技為支撐?
那么,什么樣的學者才能稱得上是大師?首先看業內評價,學術成就同行公認;其次是行為世范,治學精神有口皆碑。第一條具備如下標志其一即可:創新學科領域,對科學發展做出開拓性成就;引領學科前進,是學界公認的大先生;支撐產業科技,擁有產業經濟依存的先導性技術。第二條則需要綜合擁有以下幾點:有一批有學術影響力的追隨者,學術成就本身經得起歷史檢驗,符合大眾心目中的正直學者形象。
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底氣、自信來自何處?
一是來自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內涵。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創新決定未來,夢想的實現必定有世界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支撐。
二是來自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優勢正在得到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市場對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聯合優勢正在發揮,宏觀有序微觀搞活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拔尖人才+創新團隊的工作模式不斷完善。
三是來自對教育的重視,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等都是國家戰略,教育投入持續增加,“雙一流”建設肩負中央重托,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產業學科等全方位發力。
四是來自廣大教師的努力奮進,高校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的教師已經成為讓社會肯定和羨慕的職業,優秀人才不斷涌入,創新活力得以激發,敬業精神令人感動。
五是來自青年學生,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已經到來,能力社會正在形成,多元而有活力的大學生正在步入黃金時代,教學相長成為現實。
心懷“國之大者”、扎根中國大地、醉心學術工作,是大師成長的根本路徑。干大事者不跑偏、事竟成,蓬勃發展的社會為人才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豐富的養分,心無旁騖是成就事業的必備境界。當今中國的大學已經成為有學術靈性和學術抱負者發揮創造能力、追求學術理想、實現人生夢想的最佳場所。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