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張璐)8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介紹,2018年生態環境部成立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系統診斷了長江流域總磷污染問題及成因。
鄒首民介紹,2018年生態環境部成立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重點以支撐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為目標,開展以磷為核心的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流域58個駐點城市“一市一策”和流域生態環境智慧決策平臺等研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支撐了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系統診斷了長江流域總磷污染問題及成因。識別出總磷為流域斷面首要超標(超過III類水)因子比例達57.3%;污染源中農業源占比最高,達60%左右,但工業源入河系數較高、對水體影響更加直接;四川盆地、洞庭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和長三角地區是總磷污染突出區域。
繪制了長江磷污染流域分布一張圖,形成了長江磷污染分區管控策略和方案。針對長江上、中、下游,分別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污水除磷、實施源分離等策略;針對岷沱江、烏江、洞庭湖、武漢城市群等“三磷”重點管控片區,實施源頭治理和差異化治理等策略。
他舉了兩個例子:貴陽駐點幫扶工作組對洋水河流域10余家涉磷企業進行減磷精準幫扶,經過兩年多的治理,2019年出境斷面總磷濃度由2018年的0.35mg/L降低并穩定在0.2mg/L以下,解決了60年以來總磷超標“老大難”問題。
另外,嘉興的駐點工作組對嘉興南湖進行科技幫扶后,總磷濃度由0.16mg/L降至0.1mg/L以下,基本穩定達到四類以下,最低達0.05mg/L,2020年年底開始從五類提升到三類,并穩定至今。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生態環境部近日制定并將印發《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指導長江流域各省份制定實施本行政區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科學有序推進總磷污染控制工作,提升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長江流域總磷污染控制方案編制指南》將圍繞工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流域生態保護及內源污染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方面,提供大量可供參考的污染控制路徑,指導各地綜合運用工程、政策、技術等措施,確保完成總磷污染控制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