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技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決策部署,結合省委省政府相關工作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把握高校教師成長的規律和工作特點,扎實推動教師崗位聘任制度改革落地見效。
堅持立德樹人,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將教師職業行為規范與促進教師綜合能力提高和個人發展結合,引導教師聚精會神研究教學,提升教書育人能力。一是堅持師德為先。將良好師德作為崗位聘任的前提條件,通過個人綜合述職、單位測評、考核組考核等環節準確把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表現,將師德師風表現成為綜合評價中的決定性因素。嚴把教師選聘入口關,實行思想政治素質和品德能力雙重考察。二是強化教學為要,健全教學激勵約束機制,激發教師教學熱情和投入。嚴格教育教學工作量考核,將為本科生上課作為教師競聘上崗的硬性要求。崗位聘任和聘期考核時,實行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將同質量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同等對待,鼓勵教師積極投入教學研究。教學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可通過單獨的“教學骨干”晉升渠道聘任到相應崗位,突出教學一線優秀教師的示范帶頭作用。三是突出育人為本。強化教師思政教育要求,注重教學與思政工作質量、育人成效的考察與評價,切實將“三全育人”要求落實到每一名教師。
堅持實績貢獻,樹立質量導向。一是改進“代表性成果”評價。推動教師評價從“數量”向“質量”轉變,將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的學術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據。不限定評價成果具體形式,教學競賽、指導學生獲獎等均可申報,引導教師產出更多優秀成果。二是完善同行評議。建立同行評議專家庫,健全完善外部專家評審制度,客觀、公正地評價成果的創新性。未能通過同行外審評價的,不得進入后續競聘環節。完善學科評議組評價機制,引入外聘專家參與評聘。三是突出質量導向。在“正常考核”要求的基礎上,設置基于標志性成果的免聘期考核“綠色通道”,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或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突出業績,即可視同完成聘期科研任務。注重團隊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提倡團隊合作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可以用于個人考核,為學校加強有組織科研提供有力支持。構建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形成程序規范、合理有序的教師發展與流動機制。崗位聘制改革激發了教師創新活力,2022年,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項,與上年相比面上項目立項數量增幅66.7%、直接經費增幅47.5%。高層次人才數量質量雙躍升,新增國家級人才6人、省部級人才23人,位居省屬高校首位。
堅持分類實施,創新評價方式。結合教師差異化發展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崗位的學科特征、學術成長規律等因素,建立體現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的評價機制,科學客觀公正評價人才。一是分類設崗。根據各學院承擔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任務,建立“學科屬性+獎勵比例”高級崗位比例核定機制,將高級崗位數量向高水平學科傾斜。將教師按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進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教師的學術貢獻、社會貢獻以及服務人才培養情況,努力實現“人事相宜、人適其事、事得其人”。二是建立“統一”與“多元”評價標準。下放評聘標準制定權限,教學單位可自主制定本單位評聘業務條件,不搞評價標準“一刀切”。除正常評審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專職科研人員、技術經紀人等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建立符合教師職業特點和崗位要求的評價標準體系。三是暢通評聘“快速通道”。除正常聘任渠道外,建立了“直聘制”“直通車”等基于“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的晉升方式,使受限于資歷、項目、論文等“不夠條件”教師“八仙過海各顯其能”。2022年,16位教師通過“直聘制”聘任到高級崗位,產生了學校最年輕的教授(33歲);5名教師在山東省第九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中獲一等獎,獲獎數量實現新突破;1人榮獲第二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全國二等獎。
堅持統籌兼顧,穩妥推進改革。通過加強黨的領導,周密部署,暢通意見渠道,強化自我監督,把推進崗位聘任制度改革與全面履行職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有機結合,確保改革平穩有序進行。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學校黨委根據新時代對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和教師隊伍建設的任務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堅持破立并舉、系統改革,審定聘期改革方案,統籌推進改革,為改革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充分發揚民主。在全校范圍內組織教職工進行了兩輪大范圍征求意見工作,召開各類座談會10余次,將收到的3000余條意見或建議逐條整理、分析,做到能吸收盡吸收,積極回應教師關切。新修訂的崗位聘任評聘標準經人才聘任委員會、校學術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表決后實行。部分政策設置過渡期,達到既符合學校高質量發展目標,又回應廣大教職工合理訴求。三是嚴格審查監督。堅持科學公正評價人才,構建“兩公示、四監督”的監督制度體系,嚴防學術不端和違規行為,防止行政權力干預聘任工作。
(信息來源:山東省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