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調查研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了許多重要批示,身體力行地在多地多部門多單位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的論述,對于開展各項工作、深入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調查研究事關黨和人民事業成敗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7月23日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這里的“事”,指的是黨和人民的事業。事業要發展,要成功,基礎在調查研究,方式方法靠調查研究。回顧黨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什么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并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黨的工作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而忽視調查研究或調查研究不夠,往往導致主觀認識脫離客觀實際、領導意志脫離群眾愿望,從而造成決策失誤,使黨的事業蒙受損失。重視調查研究,是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
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必須深入群眾、深入實踐進行調查研究。因為實際事物是具體的,而“本本”是對實際事物研究、抽象的結果,不能成為研究問題和作決策的出發點,出發點只能是客觀實際。要了解客觀實際,就需要調查研究,把客觀存在的事實搞清楚,把事物的內部和外部聯系弄明白,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符合群眾要求的辦法來。所以,調查研究是從實際出發的中心一環。
調查研究也是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根本工作路線的集中體現。只有深入調查研究,切實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傾聽人民呼聲,反映人民意愿,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才能獲得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決策。只有深入調查研究,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真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的正確貫徹執行,保證工作中盡可能防止和減少失誤,即使發生了失誤,也能迅速得到糾正而又繼續勝利前進。
調查研究是領導工作的基本功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講話指出,領導干部要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學習充電、消化政策,多下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情況,多系統思考和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他曾多次強調,領導干部不論閱歷多么豐富,不論從事哪一方面工作,都應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從實際情況來看,調查研究與領導干部的工作和個人成長也有密切關聯,需要從根本上加以重視。
調查研究的過程是了解情況、科學決策的過程。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從實踐中來的。無論是制定決策、還是實施決策,都離不開調查研究。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了解實際情況,總結基層經驗,為作出正確決策創造條件,為檢查決策的偏差和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提供第一手材料。
調查研究是推動工作的過程。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各項政策措施落實了沒有,落實得好不好,基層群眾最有實際感受。因此,抓落實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基層一線,解決落實不到位問題的思路和辦法也要到基層和群眾中去尋找。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在上面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第一手資料,向群眾問計問策。調查研究要善于總結群眾的經驗和創造,也要善于發現問題和觸及矛盾,以利于不斷推進和深化各項工作的落實。
調查研究是聯系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現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來越發達,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領導干部親力親為的調查研究。因為直接與基層干部群眾接觸,面對面地了解情況和商討問題,對領導干部在認識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間接聽匯報、看材料是不同的。通過調查研究,領導干部可以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黨委、政府干什么,從而使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
不斷提高調查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調查研究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必須積極探索新時期調查研究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提高調查研究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他在擔任總書記前后,圍繞調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
1、調查研究要有明確的問題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要找準問題、有的放矢。他提出,要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深入研究影響和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點問題,深入研究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重大問題。這樣才能使調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為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服務。
2、調查研究要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開展。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樣化的社會,由于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社會各方面的差異日益突出,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和重點各自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領導干部進行決策所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增加,局部和個體所具有的代表性有所下降,這就要求調查研究工作要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展開。既要調查機關,又要調查基層;既要調查干部,又要調查群眾;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進的地方去總結經驗,又要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研究問題;既要有“規定路線”,也要有“自選動作”,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隨機性調研;既要注重自身身體力行調研,又要充分發揮各地各部門特別是綜合調研部門的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做到點面結合、上下結合、內外結合,力求準確、全面、深透地了解情況。
3、調查研究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調查研究方法,如召開調查會、研討會、走訪調查、蹲點調查、典型調查、實地考察等。與此同時,還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新情況,在新時期加以繼承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在《談談調查研究》一文中指出,調查研究方法也要與時俱進,要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如問卷調查、統計調查、抽樣調查、專家調查、網絡調查等,并逐步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調研領域,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實踐中,根據調查任務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把微觀調查和宏觀調查結合起來,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大膽創新,多管齊下,提高調研工作的效率和調研成果的質量。
4、調查研究要把握好“調查”與“研究”兩個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也不是光看調研報告寫得怎么樣,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從目前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的實際情況看,有調查不夠的問題,也有研究不夠的問題,而后一個問題可能更突出。有的同志下去,只調查不研究,裝了一兜子材料,回來匯報一下寫個報告就了事;有的領導干部連調研匯報也不聽,調查材料也不看。這種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不解決什么問題的調查研究,是事倍功半的。要充分認識到,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調查結束后一定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進行一番交換、比較、反復的工作,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5、調查研究要制度化經常化。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調研制度的建設,強調要在實踐中不斷健全完善調研制度,并切實抓好貫徹落實,使調查研究真正成為各級領導干部自覺的經常性活動。他提出要著力建設三項制度,一是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后決策的重要決策調研論證制度。為了防止和克服決策中的隨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誤,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必須把調查研究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真正成為決策的必經程序。二是堅持和完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調研工作制度。領導干部要帶頭調查研究,拿出一定時間深入基層,特別是主要負責人要親自主持重大課題的調研,拿出對工作全局有重要指導作用的調研報告。三是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的聯系點制度。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是防止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信息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