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澎湃新聞從教育部獲悉,為組織和引導高等學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計劃》),這是教育部就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制定的首個科技創新五年計劃。
《計劃》就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提出一系列行動,包括加強科學研究,促進創新成果轉化等。其中提出,支持建設一批有示范性的高校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基地,支持高校師生開展農業農村領域創新創業活動。
引導高校建脫貧機制實驗示范區
《計劃》提出,通過五年時間,使高校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的高地、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政策咨詢研究的高端智庫是主要目標。
為此,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服務鄉村振興7大行動,其中包括科學研究支撐行動、技術創新攻關行動、能力建設提升行動、人才培養提質行動、成果推廣轉化行動、脫貧攻堅助力行動、國際合作提升行動。
研究支撐行動提出,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提高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其中具體提到,重點解決農業生物遺傳與基因編輯、動植物優良種質資源挖掘、鄉村治理、農村組織等方面的重大理論問題;積極參與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和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
此外,還要發掘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等與農業領域交叉融合的前沿技術,以高科技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脫貧攻堅助力行動方面,《計劃》提出,引導高校進行精準脫貧機制綜合實驗示范區建設,圍繞致貧的制度和非制度性因素,構建德治、法治與自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農戶為主題,高校與其他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長效發展機制。
建設一批創新平臺,支持師生創新創業
根據《計劃》提出的能力建設提升行動,一批協同創新平臺、農村發展研究院、示范基地、保護區等也將逐步建設、完善優化起來。
《計劃》提出,支持高校積極牽頭或參與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館)等國家級科技平臺基地。新建前沿科學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提升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條件能力。
同時,以重大需求為導向,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鄉村和企業等主體協同互動,建設鄉村振興協同創新中心。
《計劃》還提出,優化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布局,成立全國性和區域性聯盟,構建國家需求導向、項目任務帶動、平臺資源共享、學科優勢互補的高校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機制。
人才培養提質行動方面,《計劃》提出,支持高校圍繞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建設一批一流農林專業,打造一批線上線下精品課程,推動科教結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模式創新,構建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聯動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一批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
在成果推廣轉化行動上,《計劃》提出,要加快農業技術轉移轉化。鼓勵高校建立一批技術轉移中心、成果孵化平臺等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和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網絡,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支持高校與行業部門加強合作,在鄉村產業、教育、文化、醫療、建筑、交通、生態、安全等領域孵化一批鄉村振興引領型企業,推動形成若干產業集群和鄉村振興示范村。
此外,支持建設一批有示范性的高校鄉村振興創新創業基地,支持高校師生開展農業農村領域創新創業活動,推進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和產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