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案件頻發暴露心理教育短板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日期:2013-04-20
短短數天,高校校園惡性暴力案件迭出:復旦大學投毒案沸沸揚揚;南航金城學院一男生被室友捅死;南昌航空大學一宿舍發現一具腐爛男尸;江蘇張家港沙洲職業工學院一學員被刺傷……
每個案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相同的是,這些惡性暴力案件都發生在高校校園之內。面對此情此景,人們不可避免地聯想到另一個“標志性”人物——馬加爵。2004年2月,云南大學生化學院學生馬加爵三天內將四名舍友逐一殺害,然后亡命天涯。在隨后不到十年的光陰里,高校校園里的惡性暴力事件并未止歇。有統計表明,大學生犯罪案件正呈上升之勢,且高智商犯罪現象愈發突出。
馬加爵案發生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通過研究發現,馬加爵的性格內向而又敏感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他胸中那些因為過度敏感形成的積郁無法得到有效宣泄。結果他積“郁”成疾,鋌而走險,踏上了不歸路。這也就是講,如果在此之前,有機制或者個人發現馬加爵(包括后來的那些嫌疑人)的犯罪“苗頭”,及時進行心理干預疏解,很可能打消他們的念頭,甚至可以引導他們走向心理更為健康的人生。
事實上,困惑恰恰在此。由于我們的教育體制過于偏重書本灌輸,忽視了包括心理方面的素質教育。一些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缺乏自我調節和有效解決方案,輕者心理倍加壓抑,甚至走向墮落,重者很可能將這些壓力轉化為惡性暴力。這種暴力又往往表現為兩種現象,一種是像馬加爵等人這樣針對身邊人的犯罪,另一種則是“自殘”或者干脆結束自己的生命,如2009年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楊元元,在感嘆“知識難改變命運”中自縊于宿舍內。遺憾的是,現有教育體制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甄別、預警、干預機制,結果錯失挽救良機。
馬加爵案發生后,有媒體和專家疾聲呼吁,不能讓此類惡性暴力現象浸染本應純潔的“象牙塔”。雖然時過境遷,但當年的那些警言依然字字沉重,其實“藥方”早在十年前就已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