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時節,乍暖還寒。眼看著人們陸續開啟節后“上班模式”,24歲的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王思雨仍然在忙碌的找工作中。“工作非常難找,好工作不多,競爭壓力很大。”同許多年輕人一樣,如果在應屆研究生畢業時找不到工作,王思雨將成為“待業一族”。
日前,中國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將更為龐大。
為了穩定并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國務院《“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對外公布,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寬就業領域。
拓領域鼓創業 “猛招”來臨
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91.7%)比2014屆(92.1%)略低,比2013屆(91.4%)略高。從近三屆的趨勢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呈現平穩態勢。
為了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領域,《規劃》指出,結合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開發崗位,統籌實施基層服務項目,落實學費代償、資金補貼、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就業。健全基層服務保障機制,暢通流動渠道,拓展扎根基層高校畢業生職業發展通道。
事實上,近年來在“就業難”的背景下,許多畢業生并不急于擇業,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考研或者創業考察。“畢業即工作”的擇業觀在內地漸“松綁”,“慢就業族”和“創業族”正興起。
“我也想過,比起盲目加入應聘大軍艱難求職,不如‘錯峰就業’或者‘自己創業’。” 王思雨說,“慢就業”“創業族”不僅能避開求職高峰,也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為人生發展做出思考與選擇。
伴隨中國就業觀念的轉變,“慢就業”“創業族”等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這一現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業群體中尤為普遍。
《規劃》指出,實施創業培訓計劃,開發針對不同創業群體、不同階段創業活動的創業培訓項目。試點推廣“慕課”等“互聯網+”創業培訓新模式。加強遠程公益創業培訓。研究探索通過“創業券”“創新券”等方式提供創業培訓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組織開發新領域、新業態的創業培訓課程并實施創業培訓。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
強能力提素質 “大招”不斷
國內求職網站“智聯招聘”日前發布的《大學生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群體對“理想雇主”的構成要素中,“尊重員工”超過“良好的收入前景”成為“理想雇主”的第一考察要素。
此外,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則、被尊重等,也成為大學生更為看重的因素。實際上在就業難的問題上,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業感覺招不到合適的人選。
“喂!你們單位需要什么樣的畢業生?”在2月15日昆山春季大型人才交流會現場,為數不少的畢業生向用人單位這樣提問,給用人單位留下“缺少禮貌”的印象。部分用人單位表示,一些畢業生專業技能不錯,但缺少必要的禮節和技巧,高校應該采取措施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此次《規劃》在強化大學生素質方面指出,制定實施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政策、有利于校企人員雙向交流的人事管理政策,落實學生實習政策,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和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培訓急需緊缺人才。
記者了解到,目前高校對畢業生就業的訓練指導基本停留在傳授技能和提供用人信息上,而應聘技巧和素養往往被高校忽視,部分單位的人力資源主管呼吁高校盡快補上這重要的一課。
《規劃》指出,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技能就業專項行動,鼓勵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學生在校期間開展創業競賽、技能競賽、創業實訓等“試創業”實踐活動和電子商務培訓活動,并按規定將其納入創業培訓政策支持范圍。適應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新需要,將就業創業有機融合,建立涵蓋學校內外各階段、求職就業各環節、就業創業全過程的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