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mpw28"></samp>
<xmp id="mpw28"></xmp>

<samp id="mpw28"><ins id="mpw28"><ruby id="mpw28"></ruby></ins></samp><progress id="mpw28"><bdo id="mpw28"><dfn id="mpw28"></dfn></bdo></progress>

    <tbody id="mpw28"></tbody>
  • <samp id="mpw28"><ins id="mpw28"></ins></samp>

    1. <tbody id="mpw28"></tbody><samp id="mpw28"></samp>
    2. <menuitem id="mpw28"><strong id="mpw28"></strong></menuitem>
      1. <menuitem id="mpw28"></menuitem>
        1. 高敏:淺析我國財經類大學生就業的供需問題
          發布時間:2017-04-28瀏覽量:4947
          2016年,我國財經類大學生畢業規模龐大,其專業分布主要為經濟學類和管理學類,約占高校畢業生的36.77%,人數多達281萬人。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將達795萬,其中,若以2016年財經類畢業生占總畢業生規模比例計算,2017年財經類畢業生人數將達292萬。“就業難”成為財經類大學生不得不面臨的現實問題,解決“就業難”問題也將是高校、政府和社會的一大難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各企事業單位縮減成本,減少工作崗位。同時,隨著財經類高校的擴招,我國財經類高校畢業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雖然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其中金融、經濟、保險等行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些行業對財經類大學生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財經類大學生的規模龐大,財經類大學生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就業問題,財經類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解決財經類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成為了政府和社會的一大難題。

            從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的角度來看,總量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可以解釋我國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緊張現象。供給總量上的壓力在轉型時期相對存在,是高校擴招行為短期造成的,甚至由于統計指標的局限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摩擦性失業的影響是間接的,通過完善就業中介、強化就業指導可得到有效緩解;只有結構性失業才是核心原因,畢業生較大的就業能力缺口導致“職位空缺和失業共存的結構性失業狀態”。

            解決結構性失業造成的財經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充分研究和分析財經類大學生供需現狀及存在問題,找出解決辦法。

            從大學生總體的就業情況來看,財經類大學生的就業狀況相對較好。以我國5所財經類211高校(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為例,這5所院校2014年至2016年就業質量報告數據顯示,其畢業生就業率均高達95%以上,遠遠高于我國財經類大學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但是,高就業率并不意味著就業問題的解決,高就業率背后隱藏著諸多的問題,例如就業行業、就業崗位、能力不匹配等方面的問題。

            以下將從財經類大學生的數量、就業能力和就業去向三個方面,對我國財經類大學生的供給和需求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

            其一,財經類大學生的數量。從供給來看,我國財經類大學生就業規模龐大,2016年約占高校畢業生的36.77%,人數多達281萬人,2017年仍有上升趨勢。從需求來看,勞動力市場對財經類大學生需求旺盛,以2016年第二季度(春招高峰期)為例,根據某招聘網站調查數據顯示,計劃增加大學生招聘雇主有41.6%,高于第一季度的37.2%,對大學生需求最多的行業主要為互聯網、電子商務、金融、投資、證券行業,為財經類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總體來看,我國財經類大學生的供需規模數量相對平衡,其就業難問題不是由于供需數量差距過大造成的。財經類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也就是說財經類大學生的不充分就業,即部分財經類畢業生處于失業狀態,這種狀態有可能是一種結構性失業,是由于工作類型與尋找工作的人的匹配產生的。

            其二,財經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從供給來看,財經類大學生的實踐能力相對欠缺。以上海財經大學為例,《2016年度上海財經大學就業質量報告》顯示,該校不同學歷的學生對自己能力和素質的評價較高,尤其是在適應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學習能力、抗壓能力等與學習相關的能力方面,而在組織能力、創新精神、領導能力等與實踐相關的能力方面,自我評價相對較低。

            從需求來看,根據國內5所211高校的大學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最為看重學生的六個方面為品行修養、團隊協作精神、專業知識、學習能力、敬業精神、實際工作能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僅包括專業能力的要求,也包括對其他能力(例如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要求,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同時,用人單位對市場和銷售類人才的需求較多,此類職位要求應聘者具有相應的專業背景,且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人際交流能力以及一定的工作經驗。

            總體來看,財經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勞動力市場所需就業能力不匹配,主要體現在實踐能力不匹配。這種不匹配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財經類大學生自身實踐能力的欠缺,財經類大學生具備專業能力、資料分析能力等與學習相關的能力,但是缺乏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勞動力市場中崗位設置不合理,勞動力市場中的用人單位對財經類大學生實際情況的了解不充分,不能合理地設置崗位。

            其三,就業去向。從供給來看,財經類大學生的就業行業、地域相對集中。以中央財經大學為例,其2016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就業的畢業生中,71.11%期望留京,7.78%期望到江浙滬地區工作,5.61%期望到廣深地區工作,就業地域主要集中于北上廣深;87.98%期望在金融業單位工作,其中對銀行業工作有期望的畢業生比例最高(66.26%),其次為證券業(60.86%)。

            從需求來看,勞動力市場對財經類大學生的行業需求多樣化。畢業生就業行業分布,反映了不同行業對我國財經類院校大學生的需求。以中央財經大學為例,基于《2016年中央財經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畢業簽約數據,發現市場需求呈現多樣化。其中,就業的本科生中,41.67% 簽約金融業,18.47% 簽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9.44%簽約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11.11%簽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的研究生中,56.10% 簽約金融業,8.20% 簽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2.07%簽約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7.42%簽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勞動力市場中,不僅金融行業的企業對財經類大學生的需求旺盛,同時,非金融類行業企業對財經類大學生的需求不容忽視,非金融類企業能夠為財經類大學生提供崗位,解決財經類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總體來看,財經類大學生的供需行業不匹配。以中央財經大學為例,在金融業,勞動力供給大于勞動力需求,供需不平衡,因此造成該校部分大學生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

            因此,解決我國財經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解決財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勞動力市場不匹配、供需行業不匹配這兩個問題,需要財經類大學生、財經類相關高校、政府和用人單位的共同努力。

            其一,解決財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勞動力市場不匹配的問題。一方面,財經類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實習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為未來的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實習實踐活動是未來工作的一種提前預演,是對未來工作氛圍的一種體驗。在實習實踐活動中,財經類大學生能夠對未來的就業行業和從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認識,找到自己的工作興趣和就業方向。通過參與各種實習實踐活動,財經類大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也對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壓力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高校應該改變對財經類大學生的培養模式,從以研究為導向的教學逐步轉向以就業為導向的培養模式。高校應該根據市場對財經類人才的需求,合理設置專業課程,使財經類大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高校應該增加實踐課程,為財經類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增強財經類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其二,解決財經類大學生供需行業不匹配的問題,需要促進財經類大學生就業方向的多樣化。首先,財經類大學生應當認清就業形勢,深入分析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財經類大學生應該積極參加各種招聘會,了解各種招聘信息,對各種就業信息作出評估。對就業環境和信息的了解,是財經類大學生合理選擇就業方向的前提。財經類大學生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充分考慮家庭狀況、行業發展情況等客觀因素,選擇合適的就業方向。在充分分析就業的主客觀因素的基礎上,財經類大學生應該摒棄追隨大眾的就業觀念,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業行業、崗位和地域。

            其次,用人單位樹立科學的用人理念。用人單位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設置合理的人才招聘、培訓計劃,為用人單位的長遠發展儲備人才。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不僅能夠使企業能夠更合理的設置崗位,吸引優秀的人才;同時,用人單位重視培訓,培養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也為財經類大學生提供更多合適的崗位。此外,用人單位與高校合作,開展各種比賽,發掘高校學生的潛能。用人單位為高校優秀貧困學生提供獎學金資助,提高用人單位在財經類大學生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建立“人才儲備庫”。

            最后,政府應當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崗位。我國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政府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推動我國經濟轉型,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經濟的繁榮增加勞動力市場對人的需求,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市場經濟的發展狀況受到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影響,合理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應該扮演好其推動者的角色,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

          久久精品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