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教師間思政教學的有效交流,提升思政教學能力,2022年5月18日下午,《大學基礎英語B2》課程組全體成員在知行樓203教室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分享會,會議由課程組負責人孟巖梅老師主持,孟巖梅、徐媛媛、王鳳嬌、魏芳芳四位老師先后做了經驗分享。
會議上,孟巖梅老師首先闡述了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含義、思政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召開本次分享會的初衷和意義;其次孟老師結合她的課堂案例,分享了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具體實操,主要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1.課程思政與課堂話題導入相融合,2.課程思政與聽力課的視聽材料相融合,3.課程思政與課文主旨閱讀相融合,4.課程思政與單元作業和分組任務相融合。最后,孟老師強調,課程思政要以大學英語的課程內容為基礎,不能強行植入,英語課的課程思政是隱性教育,不能喧賓奪主,要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徐媛媛老師首先講述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其次闡述了外語類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教師自身思政能力欠缺,要有意識加強學習;另一方面,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課程思政到底是用英語還是用漢語來進行實施。再次,徐老師分享了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培養學生具備“一體兩翼”的能力,“一體”指英語應用能力,“兩翼”指跨文化溝通能力和批評討論能力;教師主要把握兩個維度挖掘思政元素,即國情教育和主流價值觀熏陶。最后,徐老師強調了思政教育要在學生不反感、不抵觸、察覺不到的情況下進行,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王鳳嬌老師分享的話題是“課程思政視域下中國文化的失語現象”,原因包括:1.文化輸出意識淡薄、知識儲備少,2.先進教育觀念、策略、方法欠缺,3.教材不夠完善。中國政治、風俗、歷史等文化底蘊深厚,大學英語教師要把握中國多元文化、融通中外文化、講中國好故事、闡釋中國好理論、傳播中國好聲音,從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魏芳芳老師以《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為例,分享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融合的實踐路徑。魏老師主要從課前任務-產出任務先導階段、課中任務-完成階段、課后學習-輸出反饋階段三個學習階段進行了詳盡的闡述。教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的文化視角更加全面,同時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育人先育德,課程思政本質上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經過在課程思政教學方面的不斷摸索與嘗試,老師們已經初步形成思政育人的意識和教學行為。此次分享會讓老師不但學習了經驗,更是鼓舞了干勁。老師們紛紛表示,要繼續凝心聚力、銳意進取,不斷加強學術交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凝練教學成果,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教學目標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