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學院組織教師參與學習課程思政相關會議,教師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主講教師根據近幾年申報課程思政的相關要求做出了詳細的解答,具體心得體會如下:
時代是思想的源泉,實踐是理論之母。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思想。在新時代實現偉大夢想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170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科學社會主義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中全面論述了共產主義理想學說,其中包含豐富的教育思想,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誕生,開創了無產階級教育的新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一貫把教育看作是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的社會活動從而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高度深刻地暴露了資本主義教育的本質:“像資本家害怕失去的教育,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也就是說,資本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訓練工人成為“會說話的工具”,以便為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在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說明了教育的政治性質和社會功能,思想政治工作使命和任務啟發教育工作者提高政治思想自覺性。此外,他們對無產階級建立新政權后的教育,對所有兒童實行公共和免費的教育。廢除現在這種形式的兒童工廠勞動。教育和物質生產相結合。特別是他們提出了形成自由人聯合體的人類解放愿景:“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把人類解放的愿景作為最終的價值訴求來規劃和構想,不僅僅是實現個人和集體的自由,而是實現全體人民的自由。《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教育思想和未來構想,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崛起、由富裕到強大的偉大征途中,逐步實現的。舊中國童工的廢除,新中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努力使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高質量的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引導下取得的成就。馬克思、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對人的全面發展、精神和道德教育也有許多重要論述,但由于受歷史條件限制,不能直接提及課程設置的思路。10月革命勝利后,列寧表示,將在所有職業技術學校增設普通課程。按年份編制教學大綱:共產主義、通史、革命史、1917年革命史、地理、文學等,從而開創了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設置的先河,奠定了馬克思主義課程觀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實踐品格,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教育思想和課程建設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說,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得到發展,成為具有社會主義自覺性的文化工作者。鄧小平提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教育思想,認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江澤民建議,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還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胡錦濤說,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的豐富知識和扎實能力的優秀人才,使大學生們能夠與時俱進、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共同奮斗的要求。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為課程培養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中進一步闡釋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大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為誰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發展的核心問題,明確指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把立德樹人放在核心地位,將其作為高校立身之本,進而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課程教育理念。這不僅明確了高校的辦學方向,也是檢驗高校課程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標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教育優勢,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創新中的加強和發展。其他各專業課程要保渠道、栽責任田,推進高校課程體系創新,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人才培養大格局。

“課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將學生所學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身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身素質或能力,成為個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說,所有課程的知識體系都體現了思政德育的要素,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承擔著立德立人的功能,承擔著全體教師立德立人的作用。借助豐富的媒介來表達思政因素。在課堂上建立和嚴格執行有效的規章制度,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在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穿插相應的職業規范,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開放式作業不分作業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單元學習的結束要求學生分隊總結和報告成果,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利用多種思政因素體現自由與紀律、個性與規范。
從教師個人的角度來說,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學習。
第一,多學思政知識,邊教邊學,提高自身思政水平。要實施更好的課程思政,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思政水平。所以平時要多讀思政相關的書,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并活躍思維,打開思路。多聽思政課,向思政老師學習思政課的知識多關注時事新聞,了解國家政治經濟動態,培養自己的思想,提高思想水平。
第二,多思考總結思政與專業之間的內在聯系。課程思政不應照搬思政課的內容,而應將思政課與專業課有效結合,專業內容與認識工具相結合。因此,我們要在提高自己思政水平的基礎上,在具體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尋找思政與專業的關聯點,將思想素養融入專業教育。同時,要在思政老師的幫助下,挖掘盡可能多的專業教學資源中的思政因素,豐富教學手段。此外,備課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在傳授專業課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要不斷提高專業課的課堂教學質量。
第三,多實踐,多總結,多反思。量變帶來質變,只有實踐才能悟出真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運用不同的手段實踐課堂思政,定期進行分析和總結,優化課堂思政的教學思路。這樣才能積累豐富的經驗,只有把思政融入課堂,發揮其力量,才能更好地培養全面的學生。
第四,與廣大領導、同事交流討論,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群眾力量巨大,每一位教師的思想匯聚起來,就可以形成更系統的教學運用,這樣才能共同提高教學水平,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教師的角色是育人,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還是育人。所以,我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課堂的方方面面,充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全課程育人”的目標。在培養學生“專業才能”的同時,幫助“精神成人”。我們不是簡單的授課教師,而是真正的教育者。課程思政的引入,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時代需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言以蔽之,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人們社會關系、人們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課程思政的出臺絕非偶然,而是現有學科德育、課程德育實踐的延續,也是課程改革的成果。課程與課程思政是課程建設中兩個既有關聯又有區別性的概念,因此不能簡單地將課程思政理解為“課程+思政”。從學理層面分析,課程在教育學學科中屬于教學論研究領域,課程思政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領域。要加深對課程思政含義的理解,進行跨學科整合研究。具體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研究如何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科學的思想理論基礎。要從教學論的視角研究如何運用教育學原理,研究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有效開展育人工作。此外,要吸收與育人工作相關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研究成果,為課程思政提供學理支撐。課程、課程思政均在高校育人共同體,均服從以育人為基點、服務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提高課程人才培養質量,重要的是挖掘課程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并將其有機地融合到知識傳授中。至于如何實現兩者的浸潤式融合,如何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這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在課程思政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才能使科學與藝術相結合才能取得統一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良好育人效果。課程思政體現了特殊的價值范疇。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充分挖掘課程知識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滿足教育對象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至關重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方面使課程思政的主客體關系更加復雜化,另一方面價值范疇所反映的主客體關系更加完整具體現,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都能起到價值引領作用。

課程思政的價值體現為課程教育對學生成長發展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其中課程思政是價值客體,學生群體和個人是價值主體。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效果取決于學生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滿意度,取決于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最終取決于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價值目標的實現程度。課程思政的價值,是通過人的培養、精神領導力來體現的。但課程教學的價值不會自發地顯現出來,它將教師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美德的傳承與創新、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與責任融入到各類課程教學中如何發揮課程教學的功能,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價值引領,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能承擔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教學是傳播知識的載體。課程思政,顧名思義就是以課程為載體,以各學科知識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為契入點,以課程實施為基本方法的育人實踐活動。大學是知識的殿堂,課程是以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為目標的重要平臺,支撐課程的是各學科的課程。所以知識是課程的核心,是課程定位的依據,服務學科建設,服務專業發展。專業、學科不同,知識體系也不同,同一專業、同一學科開設的各種課程,涵蓋的知識體系也不同。無論哪個專業、一個學科,設計課程都必須遵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規定,并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緊跟知識迭代的步伐,才能實現課程培養者預期的目標。
隨著人們對世界認識的加深,追求新知識的能力提高,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課程和教材所反映的知識也得到了充實和更新,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基于知識時代的“點式”生產和“線性”傳播,已不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這需要將科目和內容添加到現有課程設置的課程體系布局中,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實踐的需要。同時,高等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起到改變學生知識圖式和思維方式的作用,也要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作用。因此,課程思政應注重價值引領,將價值引領融入課程知識體系,在課程知識傳授中體現價值引領。從這個意義上說,每門課都有育人功能,在每門課上都承擔著育人的角色。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實質上是一種精神引領。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要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背后的創造者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強烈的精神追求。知識的積累和創造,是人們積極探索和改造世界社會活動的結果。這種主觀能動性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實踐表明,人們在追求新知識的過程中,由于精神狀態和思想自覺程度不同,不同歷史時期獲得的知識成果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講解清楚課堂知識的要點外,更要講好知識創造背后的故事,注入精神動力,提供精神力量,引導學生永遠不懈怠,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不同專業的知識體系不同,精神培養的重點也不同,如文科主要要注入人文精神,理科要強調科學精神,工程學要提倡工匠精神。將課程知識傳授與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教育緊密結合,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新時代有知識、有能力、要教育他們成為有責任的一代有為的青年。課程思政以育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塑造精神世界、樹立精神支柱、增強精神動力,激勵學生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人生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