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華民族文化史冊,“孝”如同一根縱貫線,綿延數千年。早在33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孝字已經出現,那時候的“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說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體的,這就是孝。4月19日下午,校圖書館特邀請到國學院趙鳳琴老師為同學們帶來《家風中“孝”的現代價值》,與大家共同探討中華“孝”文化的現代意義。
講座伊始,趙老師通過播放《常回家看看》MV引出本次講座的主題——“孝”
這首常回家看看直擊同學們的心靈,激起了大家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內心回響。
習近平曾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時說到:“廣大家庭都要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民族夢之中。”
家風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也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并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趙鳳琴老師講述了古今孝子舜、漢文帝劉恒、黃庭堅、習近平、鄧小平、田世國、李世同的故事。詮釋了孝是華夏文明的不行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遵守的人生準則。
趙老師最后通過對儒家──曉之以要理、佛家──述之以恩德以及道家──明之以因果的講解從而引出了我們為何要孝!
現代中華“孝文化”促進了良好的“家風”建設。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的組成部分。家風中“孝”不僅僅是一個字,是一種美德,更是需要用時間、精力和堅持去報答的恩情、淬煉的修養和傳承的家風。只有當孝敬父母的暖心故事都變成每個人的自覺行動時,樂享晚年才會自然而然成為每個人能夠擁有的幸福。
撰稿:21級大數據技術專科2班劉逍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