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應麟《玉海》中有云:“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故一歲有二十四節氣。每月有二氣,在月首者為節氣,在月中者為中氣。”4月26日下午,校圖書館特邀國學院張咪老師在文京藏書閣開展了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講座,帶領大家共同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節氣是指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變化和引起地面氣候演變的情況,依次分為廿四節段,每段約隔半個月時間,“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分列在十二個月里。
那么二十四節氣用歷法是如何來推算的呢?
那時的人們以太陽和月亮兩者的運動同時考慮作為歷天文依據,把回歸年、朔望月并列為制歷的基本周期。調整陰歷和陽歷。既重視月象盈虧的變化,又照顧寒暑節氣的時序,年、月長度均依據天象。現在的農歷。二十四節氣,是在我國古代歷法執行中逐步形成的。最遲在西漢初期,我國人民一般就已掌握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知識。
谷雨-春季最后一個節氣
當太陽到達黃經30度,交節時間為4月19日、20日或21日,就是大家熟知的谷雨節氣。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在傳統農耕文化中,谷雨節氣將“谷”和“雨”聯系起來,表示降水狀況和“雨生百谷”。
谷雨最主要的特點是春雨綿綿,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農業氣候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谷雨節氣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進一步加大,極適合谷類作物生長正是莊稼生長的最佳時節。
《通緯·孝經援神契》中說:“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群芳譜》也有記載:“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氣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的生長。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民間有很多跟谷雨有關的習俗。
例如“走谷雨”:古時有“走谷雨”的風俗,谷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戶外田野中走動一圈就回來。
再如谷雨摘茶:傳說谷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節氣這天,南方茶區的習俗是不管天氣如何。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來喝。
清明-春分后的第一個節氣
當太陽到達黃經15°時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4月4日或5日。《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
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
祭掃習俗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同時,清明時節是植樹插柳的好時機。柳在中國人心中有辟邪保平安的功用。后來的清明節植樹最早即源于清明戴柳、插柳。從節令上講,清明正是北方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季節,非常適合栽種樹木。
“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張咪老師帶給了我們一堂繪聲繪色的講座。在深入的了解了二十四節氣之后,我們才驚嘆于中華傳統文化所帶來的那一份獨屬中國人的浪漫。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體現了自然的亙古不變的客觀規律和生活智慧。在現代社會高速的發展過程中,二十四節氣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也會充盈不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體現出永恒的生活美學和新的自然生機。
撰稿:護理與健康學院 閆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