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書館開放體現了“共享”的理念。但高校資源的開放,只是社會公共需求的補充。
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11所在蓉高校,12月1日起向社會免費開放圖書館。但是,對外開放僅僅3天,四川大學圖書館便以考試期間閱覽座位緊張為由暫停辦理社會讀者借閱證。而其他還在開放的高校表示,如果影響到學生正常學習,不排除將來也暫停辦證。
一邊是學生對校外讀者搶座位、爭資源的投訴,一邊又因對校外讀者設置門檻,招來一些“誠意不足”的抱怨,承受各方壓力的高校圖書館左右為難。高校圖書館該不該開放,如何開放,中國教育報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高校圖書館首先應滿足師生
12月4日,四川大學圖書館門口張貼的《關于社會讀者辦證的臨時通知》,讓前來辦證的成都市民李小姐吃了“閉門羹”。公告顯示,圖書館閱覽座位緊張,學校決定暫停辦理社會讀者借閱證。
據了解,川大4個圖書館座位只有8000個,但在校學生有10萬人,圖書館的接待能力有限。“臨近期末,正處于學校復習考試期間,社會讀者不斷涌進,學生反映‘一座難求’。”川大圖書館館長馬繼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圖書館首先要保證學生復習所用,無奈之下才暫停辦理社會讀者借閱證,“但圖書館的電子資源一直對外開放”。
四川省內其他對外開放的高校圖書館也不同程度面臨資源有限的問題。西南民大圖書館館長吳建國告訴記者,校長信箱日前就接到學生投訴圖書資源被占用。此外,目前老校區因座位緊張只開放借書權也遭到部分市民抱怨。吳建國介紹,對外開放以來,西南民大圖書館共辦理了一百余張社會讀者借閱證,其中三分之二讀者為退休老人。吳建國透露,也有少數動機不純的市民想趁機辦理校園一卡通,利用校園其他資源,并非真正來看書。
相對于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多為科研、專業類書籍。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圖書館館長常征說,各大高校都特別歡迎專業人士前來借閱專業書籍,而公眾需要的人文社科、文學休閑類的書籍在公共圖書館相對豐富,而高校則比較缺乏。
開放只是社會公共需求的補充
大學圖書館開放體現了“共享”的理念,但高校資源的開放,只是社會公共需求的補充。高校圖書館開放引來市民追捧,也反映出社會公共圖書館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不能滿足市民的實際閱讀需要。
西南交大圖書館館長高凡認為,這說明社會對公共文化體系重視不夠,社會公共圖書資源缺乏。對政府來說,必須加大投入,擴大社會公共資源規模,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社會資源的供需矛盾。
高校圖書館開放勢必擠占學生的空間,同時面臨安全管理等問題,如何不影響學校運行、又能滿足公眾需求,對外開放的高校圖書館都在想方設法制定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加強高校與公共圖書館的互動合作,成為不少高校圖書館管理者的考慮方向。
“目前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事業相對滯后,市民中也沒有形成去公共圖書館看書的氛圍,如果將高校的資源與公共圖書館進行互補,既能緩解高校閱覽座位的緊張,又能提高公共圖書館的人氣。”常征說,社會公共需求很大,高校只能起補充作用,公共圖書館應借此充分發揮其功能。
高校資源開放是大勢所趨
“開放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常征說,此次四川省11家高校公開向社會承諾開放,就實現了新的突破。嘗試任何新鮮事物都會承擔一定風險,只要是有利于社會,高校都會樂于去做,只要采取措施規避風險就行。
“圖書館向社會開放與辦理圖書借閱證是兩個概念,現在高校圖書館資源有多種形式,校外人員同樣可通過互聯網使用我校的電子圖書資源,沒必要一定來圖書館借閱。”川大圖書館館長馬繼剛表示,各個高校圖書館藏書資源豐富,但空間資源有限,希望社會讀者盡量采取網絡渠道獲取。
“不僅僅是高校圖書館,高校公共設施也應該向社會開放,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使用高校資源則有多種方式。”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光表示,對于開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社會應該給學校更多的耐心和時間,讓其完善管理規范,大數據時代是需要資源共享的。
近年來,通過互聯網提供免費教育資源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在國內高校悄然興起,高校對于課程資源擁有的理念也正在隨之改變。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勢在必行,開放高校資源已經在跌跌撞撞中向前邁出了一步。(記者 倪秀 通訊員 殷櫻)《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