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國學美文‘真善美’系列”第二本“向善卷”。《此心光明萬物生》語出王陽明心學,從人生坐標的角度,將于丹最新私家美文結集成書。
后山墻足夠堅硬厚實,以擋寒風;朝南的玻璃窗足夠通透,以進暖陽。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心房亦如此。當你看清上北下南,體察明暗陰陽,筑起一間坐北朝南的房子,將世界上的陰霾陰氣、陰險,所有陰暗的能量,用你強大的脊梁扛出去,只懷抱一片溫柔,讓暖陽入心。
心不亂,世界就在你手中。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莊子·天道》
天地萬物是可以映照在我們心中的,但前提是我們的心要安靜,水流不就是如此嗎?當小溪拍打巖石,浪花拍打沙灘時,它就無法澄澈。如果一個人心里有太多的欲望,或是過分在意別人,這顆心就會像喧囂的小溪碎沫和澎湃的大海浪花,鼓蕩,躁動……以這樣的心去面對世界,只能看見世界的亂象。但如果我們的心不亂,能保持一種身心安頓的寧靜,便能隨時隨地發現悠然的歡喜,感受世界最細微卻也最確定的美好,看見最本真燦然的生命。
仁者不憂
子貢問孔子:“有什么是我們終身都應該堅持的?”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有,大概是“恕”吧,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個兒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強迫別人。再進一步,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也盡量寬容。寬容別人,也是給自己一片海闊天空。
人生難免遺憾,唯“恕”可以釋然。首先,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糾纏于痛苦,不一遍遍地問天問地,更不要將這種痛苦的體驗強加于人。比如一個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頓暴打,他星期二就開始向各個朋友復述這件事,到星期三的時候,他已經郁悶得不想出去見人了,到星期四的時候,開始找碴兒跟家人吵架了……這就意味著你每復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頓;意味著事情過去之后,你每天還在繼續挨打。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其次,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接納就是修復的開始。彌補不足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自信心的回歸,而修復自信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經大事磨礪,不能歷練出大勇敢。
孔子說:“仁者不憂。”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種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會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美好。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后天的過失。真正的勇敢,能使你有定力,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有一種大歡欣,發揮最大的人生效率,每一天進行著新鮮的輪回,并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輸送給他人。
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發現內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這些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標準。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一個粗拉拉的小伙子,他可能從受傷到痊愈,一直都沒發現。
我們的內心究竟是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粗拉拉的“小伙子”?你自己決定。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