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曰:不學詩,無以言。孔子被后世尊為孔圣人、至圣、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古今中外有深刻影響。孔子教導弟子孩子常引經據典,用《詩經》來講課,那么詩經為什么那么重要,就讓我們穿越千年,走進那如歌的時代。
4月17日下午于知誠樓418孔子學堂由主講老師李昕昕向我們講述屬于《詩經》的傳奇故事,學生會各部門相關人員參與此次講座。
或許,你是否發現身邊好多人的名字像詩又像畫,古代起名字原則是女詩經,男楚辭,其實許多我們都可以從《詩經》中找到相關詩句,比如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名字出自“王國克生,維周之禎”,發現青蒿素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屠呦呦“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是不是漲知識了呢?
再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窈窕淑女 未雨綢繆 人言可畏 如隔三秋 萬壽無疆等等,也都是出自《詩經》,我們可以多去了解每個成語背后的故事。
·走進《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分為風雅頌三章節篇目,作者大多不詳,距今已有3100多年,千年的洗禮,沒有讓我們淡忘,反而更讓我們想順著時間的藤脈,去撥開屬于那一個時代的傳奇。
《詩經》內容涉獵廣泛,有愛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百姓日常生活“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徭役 “土國城漕 我獨南行”,禮儀規范“人而無儀 不死何為”同時順應孔夫子禮為先的思想潮流。
·為什么要學《詩經》呢
其一,傳情達意,用詩詞傳達我們想要表達的;其二,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此為孔子對《詩經》的評價,足見其地位之重;其三,《詩經》作為五經之一,流傳千古,具有重要政治地位,《詩經》仍作為考試重要內容。
近年來,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和《見字如面》突然走紅,優秀傳統文化重新走入人們視線,以詩詞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更對中學生有重要意義,簡言之“讀史書使人明智,讀詩書使人靈秀”。
最后,引詩句一句, 愿你年少足風流,一萬星辰掬在手,三千清詩唱不休。愿你霜塵夢不朽,也有白月牽衣袖,也有春秋撫眉頭。
